版权信息
ISBN 978-7-89530-003-3
出版日期:2021.08
内容提要
2020新时代高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于2020年12月5日召开。本届研讨会以“‘双一流’背景下的学科育人与课程教材建设”为主题,围绕“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背景下化学化工类一流专业建设”“面向‘四新’的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化学化工类一流课程建设与课堂革命”“化学化工类新形态教材和数字教材建设与实践”等专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本论文集在2020新时代高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征集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遴选,共收录论文108篇,可为全国高校化学化工学科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论文目录
001前沿仪器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钰熙等)
002疫情影响下的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思敏等)
003基于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北京化工大学乔玲玲等)
004动画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山西农业大学李鹏等)
005《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上海理工大学熊非等)
006基于“学在浙大”课程平台的《大学化学实验(O)》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浙江大学秦敏锐等)
007双一流”背景下《化工原理》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刘洪博等)
008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打造化工实验课程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明丽等)
009普通化学实验绪论课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红等)
010普通化学实验中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体会(浙江大学曾秀琼等)
011有机化学新形态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武汉理工大学刘军等)
012虚拟仿真实验“搬”进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华东理工大学王小永等)
013新时代高校化学拔尖学生培养经验浅谈(聊城大学周华伟等)
015“三全育人”新视域下,化学公共基础课程育人模式的探索(天津大学杨秋华等)
016基于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体系改革(空军工程大学苗征等)
017基于“导学案”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践行初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思锐等)
018新工科视域下的精细化学品工艺学课程改革探索(济南大学彭翠娜等)
019基于课程思政的化工导论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盐城工学院李丰采等)
021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设计:低碳钢表面电镀镍及性能测试(东北大学王锦霞等)
022新工科背景下区域性特色《化工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昆明理工大学祖运等)
024小组化参与式教学法在药学院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刘磊)
025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如何回归本真的一点思考(湖北工业大学赵春玲等)
026疫情期间无机化学实验课线上教学探索(东北大学桑晓光等)
027基于立德树人协同育才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北京化工大学靳兰等)
028基于“智慧树平台+译学馆APP”的《应用化学概论》双语课程在线教学改革与实践(西安理工大学钮金芬)
029针对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高分子化学》课程建设初探(吉林大学刘轶等)
030以产出为导向的立德树人理念下新工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岭南师范学院陈冰)
031改进《化工原理》理论课教学,把实验搬进课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宋永吉等)
032新工科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冯权莉等)
033新时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分离过程》课程教学探索(泰山学院何春红等)
034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实验建设成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红瑜等)
035浅谈新工科背景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分层级培养实践的几点探索(北京化工大学李春闯等)
036地方高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设计与实验室建设(浙江工业大学张泽凯等)
037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昆明学院杨艳华等)
038给知识点找到最适合的呈现形式(南京理工大学陈迁乔等 )
039讨论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改革中的应用实践(河北农业大学郭利静等)
040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天津科技大学张瑞华等)
041课程思政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实践探索(中原工学院杨德红等)
042基于流化床干燥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构建(中南大学魏世蕾等)
043雨课堂在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微等)
044“双一流”背景下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胡万群等)
046“双一流”背景下“生产实习”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江汉大学吴宇琼等)
047基于混合式教学海洋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张鹏等)
048大学化学实验竞赛中物理化学实验问题思考与建议(北京化工大学崔猛)
049疫情形势下《大型仪器原理与操作》课程“完全线上”远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西北大学刘家玮等)
050后疫情时代化工原理实验的教学探索(大连理工大学孟玉兰等)
051新工科背景下指导化工实验大赛的思考(昆明理工大学杨劲等)
052立德树人理念下化工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江汉大学晋梅等)
054优化军队院校课堂管理,提高化学实验授课质量(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孙广平等)
055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与反思(吉林师范大学李新月等)
056以赛促教,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素养(天津大学朱荣娇等)
057多种教学模式在《高分子材料剖析》中应用探讨(北京化工大学杜振霞等)
058新时期有机化学全英文教学创新和提质策略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汤江江等)
059构建大学化学实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北京化工大学李欣华等)
060高分子化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教学实践(吉林大学史作森等)
061有机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天津科技大学郭艳玲等)
062浅议新时代化工化学实验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改革(大连理工大学肇启东等)
064基于强化劳动教育下 “三层次两深度”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北京化工大学金劭等)
067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齐鲁工业大学王锦等)
068“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化学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黄冈师范学院徐涛)
069军事院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STSEM理念的介绍与实践(陆军勤务学院刘妹静等)
070化学实验线上教学催化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玲玲等)
071分析化学实验中准确“量”概念的树立和强化(内蒙古大学樊海燕等)
072大学化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尝试(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志刚等)
073基于创新创业背景的工科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盐城工学院周本华)
074以学生竞赛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云南民族大学黄超等)
075与ΔpH/ΔΦ比较,ΔpH/ΔV定义滴定突跃范围的优点(华南理工大学王海水)
076高校开设英文化学实验课程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婉等)
077“问题、目标和结果导向”下的基础化学实验报告设计(济南大学张卫民等)
078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有机化学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明存等)
079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翻转课堂”运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奇志等)
080普通化学课程中教学与实验改革的探索(吉林大学詹从红等)
081绿色化学与社会发展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内蒙古大学郭艳等)
082三维模型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个性化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孙剑鋒等)
08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展化工原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北京工商大学冯旭东等)
084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讨(天津大学沈海云等)
085基于移动端的化学实验在线考试系统研发与实践(青岛科技大学李会平等)
086普鲁士蓝和滕氏蓝的制备与成分探究(北京化工大学常泷飞等)
087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云南民族大学杨海英等)
090大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研究实践(西安交通大学郑阿群等)
092化工过程MCAI课件的开发制作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冯权莉)
093基于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青岛农业大学田保玲等)
094DMA测定高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教学改革(吉林大学郝秀峰)
096为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开展化学安全教育课程的思考(北京化工大学王桂荣)
097化工系统工程课程群“数字化”教学模式实践与设想(河北科技大学冯树波等)
098关于化工专业在线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的思考(江汉大学安良等)
099“劝学”在《普通化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西华大学冯静等)
100创设“三位一体”互动课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连理工大学王旭珍等)
101基于OBE的“化工过程模拟及软件”教学探索(江汉大学邹琳玲等)
102比较教学法在乙酸异戊酯制备实验中的应用(大连理工大学莫琰等)
103诊断式教学法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冯佳米等)
104新工科背景下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徐瑛等)
105基于特色行业需求的地质分析教学团队建设探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帅琴等)
106浅析如何上好第一堂课——以“普通化学实验”课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傅得欣等)
107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基础化学实验室持续发展(中山大学赖瑢等)
108化工专业工程创新人才“多维融合”培养模式探索(济南大学李平等)
联系方式
新时代高校化学化工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大学化学化工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电子邮箱:hxlt@pub.hep.cn
传 真:010-58556023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座20层
邮政编码:100029
郑重声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依法对本eBook享有专有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其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举报,本社将奖励举报有功人员。
反盗版举报电话:(010)58581999/58582371/58582488
反盗版举报传真:(010)82086060
反盗版举报邮箱: dd@hep.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事务与版权管理部
邮政编码: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