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品牌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MAJOR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追溯到1954年成立的航空无线电专业。1956年招收首批本科生,1958年成立新中国第一个航空无线电系。专业所在的学科,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依托:数字电视、卫星导航应用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总装军用实验室,2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空天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千人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团队负责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晓林教授,成员有张军院士、苏东林、熊庆旭、张有光、刘建伟5位北京市教学名师。
2005年起学院以电子信息工程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包含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等8个专业。2007年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获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国防重点专业,民航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获批国防紧缺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2年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本专业开设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等4类通识教育课程,数理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方向课程,电子信息综合创新系列实验等课程。积极探索书院制、导师制等通识教育模式,推行大班教授小班研讨教学模式。课程组织上:采取课堂讲授、课后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师生共同推演,探寻更好解决方案;主观和客观评价结合,多种激励方式并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十几项,培养方案综合考虑学院的工程教育基础,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兼顾国际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并在本专业的实验室中开展学科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任务,能够接触到一些科技前沿技术,参与工程设计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基本覆盖了本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专业核心课程《电子电路I》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专业课程《空中交通管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专业导论课程《电子信息工程导论》、《密码的奥秘》为国家级精品公开视频课程。近5年出版教材10本,其中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门,省部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5本。本专业为学生课外研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优秀生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等国家级一等奖30余项,教育部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15项。
本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成果,先后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13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本专业充分利用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示范基地的优势,以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每年均有一批本科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与联合培养,如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巴黎大学、瑞德大学、洛桑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本东北大学等。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一批由外籍教师以及国外留学教师主讲的全英文课程,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016年10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接受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组织的专家组进校现场考查,对专业各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顺利通过了工程专业认证。2016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接受了评估专家组组长、副组长等5位专家的深度访谈,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02
名师风采
张晓林
PROFILE
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线路教学与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也是高校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和审核评估专家,国家EE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每年主讲4门本科生与研究生骨干课程。
20多年来的耕耘,努力将优势科研资源凝练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推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通识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课堂教学:将经典原理与日常生活知识结合,打开学生的经验世界,体验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验教学:完善了验证性实验、综合创新实验与跨学科交叉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跨界综合能力;通识教育:开设通识课程、推行书院制、导师制、开展结合专业课程的人文思想教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