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仲顺安

0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品牌专业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MAJOR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 2012 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源于上世纪 60年代初期设立的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1997 年合并入信息工程大专业,2006 年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方向)专业名称招生,2009 年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招生。不论是大类招生还是单独招生,专业平均每年学生规模均为60名左右。专业于 2016年获批首批国家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筹备)。

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参加专业本科生相关课程授课的教师 47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0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17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2人, “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1 名。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比例达到 100%。

电子科学与技术作为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的重要学科之一,已获批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和工信部重点专业,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获包括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内的一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获批北京市精品课程 2 项和北京市精品教材 2 部。同时专业建有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技术校级实验示范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Menter 集成电路设计联合实验室 ” 等专业工程实践平台;拥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 1000 余套,设备总资产 1500 余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近 2000 平米,能对本科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兼具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本专业开设了大量的以集成电路设计实践环节为中心的创新实践培养环节,建设了两个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一个微系统与集成电路学生课外活动俱乐部。本专业大力推进了以研究型学习为主要标志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开展的北京市级和校级研究型学习和自主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教改项目达到了 8 项。自 2008 年开始,本专业组建了双语教学实验班,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2011 年升级为全英文国际化教育实验班,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专业负责人和责任教授,大力拓展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目前专业学生每年出境参加各种长短期交流达到 40 余人次,年均 15 人左右在海外完成了毕业设计。近三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例始终保持在 98% 以上,出国、读研率为 75% 左右;就业去向主要为:国有企业、外企、科研设计单位、政府部门、三资企业等,人数约为 23% 左右。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知名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应用行业,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

02

名师风采

 

仲顺安

PROFILE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硅基高速片上系统工程中心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信部重点专业)和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学科责任教授。曾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现任和曾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骨干专家、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专家、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兵工高校教材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兵工高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XXX 共性技术专业组成员、XXX 专业组成员。

   1995 年开始参与教学工作,主要讲授《大规模集成电路 CAD》、《电路分析基础》、《信息与电子专业导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VHDL 语言及集成电路设计》、《模拟电路》等多门本科生基础课程和教学改革类课程,以及《单导体物理》、《SOC 理论与设计》等多门本硕博班以及博士班课程,近年来指导硕博研究生 50 多人。作为负责人之一的电路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所负责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所主编的教材《现代物理基础》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近年来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合作人参与四十多项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主持和参与预研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负责高速 ADC 芯片研发、数字解调专用芯片设计项目等横向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达两千五百万,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多篇。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等科研奖励。

END

阅读24
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指定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FK2TBCHT7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仲顺安
PKH2SBQTH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电类专业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