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品牌专业
河北工业大学
UNIVERSITY
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1929年改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119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兴工报国”的办学传统和“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坚持“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学校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4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2016年入选河北省“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分别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设有21个教学机构,62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8个,占招生专业比例超过92%,其中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比例近60%;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排名第25位;4个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其中建筑学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均获得6年最长有效期。建有1个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个河北省级重点学科;3个学科入选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个学科入选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个一级学科、5个特色学科(群)入选天津市“双一流”建设名单,新增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学校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榜上有名,7个学科进入B级。拥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6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7个专业学位类别、2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3000余人,研究生8000余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坚持引育并举、以德为先,不断完善多元人才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元光学者计划”,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汇聚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十三五”期间,学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河北省创新群体2个,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10个,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A类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逐步建立起一支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67项;获批“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建设项目34项、省部级建设项目14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部级一流课程62门,上线国际平台在线开放课程5门;获批国家级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
学校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荣获国家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众创空间“工学坊”“创E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年均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00余项,2021年全国高校竞赛排名81名。学校与空军联合培养国防生工作扎实有效,84名毕业国防生获空军“蓝天边陲贡献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经验典型高校”50强之一。学校在2002年和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
学校建有包括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54个;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共同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0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二等奖50余项。2020年首颗“元光号”搭乘长征八号成功飞天并在轨运行。学校年科技经费3亿元,是河北省内获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最多的高校,也是河北省十大优秀发明创造单位。
学校在芬兰建设“河北工业大学芬兰校区”;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河北工业大学亚利桑那工业学院”,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德国北豪森应用技术大学3所大学开展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在校合作办学学生1000余人。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70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全面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于2012年获得招收国家留学基金委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2014年获批高校自主招收留学生资格,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所被授予外事审批权的高校。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6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信工程专业于2018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21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MAJOR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17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 年入选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所属电气工程学科拥有“ 电机与电器 ” 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工产品可靠性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76 人,96% 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5% 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研究经历。专业教师中 20 余人次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国际电接触顾问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担任理事长、委员等职务。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等 3 个专委会均挂靠该专业所在电气工程学院。
课程建设方面,该专业现有“ 工程电磁场 ”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4 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等多项。该专业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 智慧教学之星 ”和智慧教学优秀电子教材等,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学术专著等 10 余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现有河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2019 荣获电气工程基础课程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科学研究方面,该专业传承学校“ 兴工报国 ”传统,先后建立发电机励磁调节技术体系,研制出我国首台大型水轮发电机半导体励磁系统应用于葛洲坝电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电器可靠性领域制订了 8 项国家标准和系列行业标准,自主研制可靠性试验装置应用于国内 70% 的低压保护电器骨干企业,提升了我国低压电器产品质量水平;研发的远距离、大功率、高效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与装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研发了精密电工材料制备方法,获得了智能化电器专用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应用于神舟五号至神州十一号系列飞船,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20 余项。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方面,该专业秉承“ 工学并举 ”特色,面向区域和国家战略及产业重大需求,贯彻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培养掌握“ 三基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电气工程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成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 11 个、24 小时开放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1 个。学生每年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 100 余项,考研升学率近 50%,就业率达100%。依托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和“ 面向京津冀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新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国家级新工科项目,加强产教融合,在许继集团、良信电器和特变电工等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学生一对一顶岗实习等,推进了该专业新工科研究实践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国际化办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国家留学基金委来华留学生项目和中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合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3+1)项目,满足授位条件学生将被授予河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学士学位证书,为该专业国际化交流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
不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初心,牢记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阶段性显著成果。
02
名师风采
徐桂芝
PROFILE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生物医学工程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工业大学“ 元光学者 ”特聘岗教授。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生物电工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和生物电磁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医学电子分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委会委员、无线电能传输专委会委员,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委员。
现为《工程电磁场》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河北省电气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出版教材与专著 3 部,荣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3 项。获得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三八红旗手、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现主要从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合作完成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总装备部“ 十二五 ”预研基金 1 项,省部重点、面上项目 10 余项。承担国家 863 项目、973 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1 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 4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发表 SCI、EI 检索的学术论文百余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