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品牌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
UNIVERSITY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校本部所在地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校区。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22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学校秉持“强精优特”学科建设理念,坚持扬工强理重交叉,形成了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支撑学科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校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1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门类。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学校工科实力强劲,2022年U.S.News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排名全球第5、国内第2。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累计有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
学校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出了113位两院院士、148位大学书记和校长、122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47位共和国将军、450余位航天国防总师,走出了30万优秀校友。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优势,加速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加强“五育并举”顶层设计和资源供给,创新推出的永坦班、善义班、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等“院士班”广受欢迎。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9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5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2个、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9项,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4部,153门MOOC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校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荣誉。学生学科竞赛成绩连续3年蝉联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一,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紫丁香I、II”号小卫星成功发射,3个团队获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校积极推动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计算机、环境、交通等学科组织了国际学科评估。管理学科于2017年通过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再认证。到2021年底,学校已有1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5个土建类专业通过了住建部专业评估。
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努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MAJOR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立于1952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20年的电气机械工程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19年按工科试验班(航天与自动化)进行本科大类招生。
专业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哈工大校训,致力于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2008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入选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再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认证专家组对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给予了高度肯定。
专业依托的电气工程学科是首批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博士后流动站,是国防重点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A-。学院拥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一重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际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是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大科学工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学科,是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第一共建单位。学院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在特种电机系统、高精度伺服控制系统、电器与电子系统可靠性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玉兔二号”月球车、“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北斗导航系统等国之重器提供特种电机、高压大功率卫星电源、高精度伺服系统、高可靠电器,解决了多项国家“卡脖子”技术问题。“十二五”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8项。
专业积极推动新工科改造升级,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名师,名课,名教材,名成果,名实践”的教学优势特色,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拥有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省部级教学团队5个;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出版“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2021年《电工学简明教程》(第3版)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二等奖;“十二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15项;学院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5种学科竞赛。近5年学生获中国工业智能挑战赛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03项,2016-2020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奖综合评分全国第四,2021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奖综合评分全国第三。专业共培养毕业生约18000人,涌现出哈工大“八百壮士”俞大光院士、“电工泰斗”秦曾煌教授、国家领导人李长春、“神舟”总指挥尚志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大师、治国栋梁和兴业英才。
02
名师风采
王淑娟
PROFILE
王淑娟,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东北地区电子技术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负责人。主讲本科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子电路及其设备可靠性设计》课程3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奖8项。
科学研究方向为电子电气系统可靠性、电子设备多余物自动检测、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参与国家部委项目29项。针对多余物检测这一影响航空航天装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大技术难题,全面突破密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设备多余物检测技术瓶颈,建立多余物检测理论体系,研制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余物自动检测设备,在航天航空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效果显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