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容共容国
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王奇生

内容提要 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者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1924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一直是民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而两党“党内合作”形式又是其中极具争议的焦点之一。几乎从国民党改组之日起,国共之间的争端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党内合作”这一形式引发的。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国共两党不仅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各有不同,而且各自的表述与客观事实之间亦存有相当的差距。加之1927年以后,两党的历史参与者难免从各自的立场来塑造有关这一段历史的记忆,乃至在数十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学者以及大陆学者之间对这一段历史的描述和表述尚存有较大差距。[1]

事实上,这个时期国共两党关系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两党合作的形式、内容和表述亦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改换。这个时期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词语所能简单概括。本文试图考察这个时期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的变化,以及两党地方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的党际互动状态,进而描述两党党权的强弱对比和组织力量变化的实际情形,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这个时期国共关系复杂情形的理解。

 

一、从“容共”到“联共”: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

一般认为,1923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和1924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各自正式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党在做出这一决策的时候,各自对于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实际上是存有差异的。

首先,在两党关系的表述上,共产国际和中共方面一开始即将两党关系称之为“合作”关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112日)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2]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称:“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3]观此可知,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将国共关系定性为“合作”关系,并郑重其事地以决议的形式正式确立下来。

而国民党方面则有所不同,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正式认同两党关系为“合作”关系;国民党一大没有像中共三大那样通过一个关于两党关系的专门性决议。李云汉认为,国民党一大确定“容共”的标志,是128日大会讨论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报告案,有关“容共”问题即包括在这一案中。[4]查该案讨论“容共”问题的原委,起因于代表方瑞麟的临时提议,要求在国民党章程中明文规定“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针对方瑞麟的主张,中共代表李大钊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的主义,并遵守其党章。经过多位代表的激烈辩论,大会最后表决,多数代表赞成“党员不得加入他党不必明文规定于章程”[5]。李云汉认为,这一表决,标志着“国民党的容共政策遂告确定”。实际上,提案中并未对两党关系的相关原则做出正面、直接和具体明确的规定。

其次,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先后发表过七次演说(包括开会词和闭会词)。[6]在其中关于民生主义的一次演说中,孙中山专门就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一事做出解释,既批评党内“老同志”思想稳健为“不及”,也批评“新同志”思想猛进为“太过”,强调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并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而已,声称“新青年”一方已“诚心悦服本党三民主义,改共产党员为国民党员”。[7]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针对两党关系所做的惟一一次演说,其意为消泯国民党内“老同志”对接纳共产党员所产生的疑虑。除此之外,孙即使在开会词和闭会词中亦未提及两党关系。

与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分别就国共关系做出专门性的决议相比,国民党一大确定“容共”政策的过程带有某种消极性和模糊性。国民党一大宣言既未提及两党关系,国民党一大前后的舆论宣传,亦著力宣示其党务革新的意义,对与苏俄和中共的关系几乎没有正面提及。

国民党一大何以未就两党关系形成专门性决议和明文写进大会宣言,一或避免“赤化”嫌疑而有意淡化宣传[8];亦或此事早经孙中山定夺于前,且中共加入既成事实,大会只在化解国民党内反对意见而已。除此之外,更直接的因素,当在孙中山当时的意识中,并不认为国共关系是一种党际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孙看来,中国共产党不过是一班“自以为是”的“中国少年学生”,是“北京一班新青年”的小组织。[9]“(孙)博士曾对国民党人说,中国的共产党完全不值一提,都是些在政治上没有修养的年轻人,不值得重视。”[10]在这种心态下,国共关系未被孙中山列为国民党改组大会中的重要议案,自是情理中事。在表述上,孙当时的提法是“改共产党员为国民党员”、“共产党员纷纷加入本党”。[11]所谓两党“合作”,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只是共产国际和中共单方面的提法。

当然,孙中山轻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的存在,并未影响他对年青有为的中共党员个人的重用。如他解释任命中共党员谭平山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这一要职时,就明确表示他看重谭“有能力和有才智”[12]。可以说,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前后赋予部分中共党员以相当职务和权力时,更多的是看重中共党员个人的才干,而非出于两党之间职位和其他政治资源分配等方面的考量。

国共关系建立后,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对“以个人身份加入”的解释,国共两党形式上尚无大的分歧。如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上发表声明称:“我们加入本党,是一个一个的加入的,不是把一个团体加入的,可以说我们跨党,不能说是党内有党。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本〔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13]依李之意,中共作为第三国际的支部,是一个世界的组织,而国民党只是一个国内组织,后者无法容纳前者。故只能以个人身份加入。李的言意中,隐含着几分自得。其时国共两党都有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之类的认知[14],作为国际组织支部的中共,似无形中感觉比国内政党的国民党要高出一筹[15]。中共的这种“国际性”,当时也为国民党人所认同。如汪精卫在李大钊声明后表示:“党员跨党一层亦可不必过虑,且从前既已许之,固经过慎重考量,矧共产党又系国际的团体,更何碍于本党乎?”[16]据汪精卫追述,早在1922年李大钊加入国民党时,曾向孙中山声明自己不能退出共产党,孙中山明确表示说:“这不要紧,你尽管一面作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17]孙视中共党员为第三国际党员,亦认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之外的独立存在。

19248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对国民党员颁发训令,内称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仍不脱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本党之外”存在。“至于加入本党以后,仍不脱离中国共产党,则以中国共产党为第三国际之一支派,与国内角立之政党,性质不同”。[18]国民党人强调中共组织的“国际性”,含有中共不会与国民党角立争雄的某些意味。

但事实上,中共基于其阶级基础的自我优越感及其自恃与世界革命的直接联系,与国民党颉颃的意识甚为明显。故在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一再强调其自主独立性,强调两党关系是合作而非合并:“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绝不是整个的共产党来加入国民党,而是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资格加入的,并且不是共产党每个党员都加入,所加入的不过是一部分。共产党在国民党外有自己的独立组织,有自己的一切机关,有自己的政纲与策略。” [19]

依照国共双方的上述解释,意味着国共关系自始就存有两重性:中共党员个人加入国民党,即形成一种“党内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之外独立存在,两党关系又是一种“党外合作”关系。若从国民党的角度言,即既是“容共”,又是“联共”。“容共”是“容纳共产分子”;“联共”乃“联合共产党”。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独称“容共”或单独称“联共”,都难以完整表述国共关系的这种两重性。

尽管两党对“以个人身份加入”的解释无明显分歧,但由于“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含义本身存有两重性,国共在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上实际各有侧重。在国民党一方,最初只强调接纳“共产分子”。孙中山虽然承认中共作为一个政党独立存在,但并不愿中共“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而中共则反复强调两党关系是“合作”关系。中共最初虽未明说这种“合作”是一种对等合作,但欲与国民党平起平坐之意则甚明显。

1924821日,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国共党员纠纷问题。瞿秋白和鲍罗廷亦与会。会议决议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之下设立国际联络委员会,其主要职能在“协商中国共产党之活动与中国国民党有关系者之联络方法”。上海中共中央获悉这一消息后,十分震怒,马上致电广州鲍罗廷和瞿秋白:禁止在国民党的会议上进行任何有关共产党问题的辩论,禁止瞿秋白以党的名义在国民党的会议上发言,拒绝承认国民党下属的为解决两党间问题而设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20]陈独秀认为,孙中山的目的,“在于把中国共产党置于国民党的领导之下”,鲍罗廷中了孙中山的圈套。[21]显然中共欲与国民党平起平坐。若承认国民党下属的国际联络委员会有解决两党问题之全权,即意味着承认国共关系为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正是中共中央十分震怒的原因。

在表述上,国共双方开始并没有使用“容共”、“联共”之类的提法。据台湾出版的《国父全集》,最早所见“容共”的提法是孙中山于192432日发表的《通告党员释本党改组容共意义书》[22]。但据黄彦考证,孙中山的这一通告原稿本无标题(据称原稿现藏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192432日《中国国民党周刊》第10期发表时,题为《总理致海内外同志训词》。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党史会纂修林一厂主编《总理史迹稿》时,才将标题改为《通告党员释本党改组容共意义书》。黄彦称,在所有的孙中山著作和孙中山逝世前国民党文件中,都看不到有“容共”的提法。[23]

国民党文件中,最早出现的与“容共”相似的提法,是“容纳中国共产党分子”。1925525日,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对全体党员之训令决议案》,该决议案内提到:“然因容纳中国共产党分子加入本党之故,社会对于吾党之疑虑,及吾党同志间之纠纷,由是引起”。“任何阶级无不闻共产二字而却走,及见本党容纳中国共产党分子之加入,率惊恐相顾,以为大祸之将临”。[24]这是国民党官方文件中较早有关“容纳中国共产党分子”之提法。[25]此后一段时间里,“容纳共产分子”之类的提法渐成习惯用语。

中共在最初一段时间里也是认同“容纳共产分子”之类提法的。其后随着中共势力的日长以及与国民党抗衡意识的增强,“联共”才逐渐取代“容纳共产分子”的提法。“联共”一词,最早见于瞿秋白在1925年秋冬间所做的一次题为《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的讲演。内称:“在开会(指西山会议)以前,林森、邹鲁电汪精卫谓广州执行委员违反孙先生的联共主义,而他们现在居然联络段祺瑞在北京开会,这是不是实行中山主义?”[26]“联共”被称作一种主义,当是瞿秋白个人所独创。

1926312日,中共中央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告中国国民党党员书》中,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联共”一词。文中涉及孙中山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政策时,有8处用“联共”表述,1处用“容纳共产派”表述,1处用“党内合作”表述。[27]此后,“联共”一词逐渐在中共人物的言论中频繁使用。与此同时,“三大政策”的概念亦逐渐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共提出“联共”的前后,国民党亦开始承认国共关系为“两党合作”关系。

国民党正式承认国共关系为“两党合作”关系,并采取两党合作的具体措施是19265月召开的二届二中全会。以往研究者大多关注这次会议所通过的《整理党务案》对中共所加的种种限制,如规定不得怀疑和批评孙中山及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名册须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职的中共党员人数不得超过1/3,并不得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之部长等。限制中共,自是蒋介石提出《整理党务案》的初衷和重要考量,但另一方面,蒋也看到中共势力的迅速增长,而不得不承认“两党合作”这一客观事实,从而首次以大会决议案的形式确认“两党合作”关系。会议不仅在提法上用“两党合作”来表述[28],而且决议组织两党联席会议[29],“审查两党党员妨碍两党合作之行动、言论及两党纠纷问题,并协定两党有连带关系之各种重要事件”。规定国民党员对于共产党员,或共产党员对于国民党员,有怀疑或不满之处,应呈诉或报告于各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交本会议审查后,交各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分别执行。联席会议由5名国民党代表和3名共产党代表组成;两党代表分别有代表本党之全权。[30]

两党联席会议显然与19248月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所设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不同。国际联络委员会是国民党中政会下属的一个国民党党内机构,而两党联席会议则是两党对等的党际联络机构。这意味着国民党正式以联席会议的形式确立了两党对等的合作关系。

据蒋介石日记记载,《整理党务案》提出前,曾多次与鲍罗廷磋商“国共妥协条件” [31]。故《整理党务案》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作鲍蒋妥协的产物。蒋在19272月的一次演说中,曾声称“两党合作之议,最初发于本人之主张”,即指他所提《整理党务案》。[32]

《整理党务案》通过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一封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中共在信中大致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两党合作政策早已确定,两党联盟也早已成为事实;二是《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的决议,与中共无涉,亦即否认该案对中共具有约束力。对于成立两党联席会议一事,中共在信中没有明确表示可否。[33]而谭平山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则对联席会议持相当肯定态度,认为组织联席会议对中国革命非常重要,“这不仅从消极方面来说,可以消除两党之间的冲突,而且从积极方面来说,还能同国民党一起制定中国革命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此外,这次联合全会使共产党在权利上与国民党处于平等地位。因此,共产党能够争取到合法地位。” [34]显然中共中央亦注意到了《整理党务案》的另一面。王若飞后来认定这就是“由容共到联共,党内合作到党外合作” [35]。李剑农在1930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一书中亦认为,《整理党务案》的提出,标志着国民党的“容共”政策从此变为了“联共”政策。[36]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对《整理党务案》攻击最力的不是中共,而是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所看重的正是《整理党务案》所承认的“两党合作”的“名分”。西山会议派认为,《整理党务案》是广州国民党中央与共产党订立的妥协条件,将“容纳共产分子”变为“两党合作”,意味着国民党从此将变成“国共联合党”。[37]在当时西山会议派的认知中,《整理党务案》亦是国民党由“容共”向“联共”转变的标志。

自《整理党务案》提出后,蒋介石在多数场合都将国共关系表述为两党“合作”。如1926724日蒋在复张继书中写道:“本党与共产党合作,为总理与仲恺兄在日所确定,革命势力必求团结,共产党主义虽与本党有别,其致力革命则人所共认”;“本党所尚须讨论者,非与共产党应否合作之原则,在与共产党如何合作之方法”;“惟爱党必以其道,因革命势力必求团结,不能怀疑及于总理所定与共产党合作之政策”。[38]诸如此类的表述,与中共所称的“联共”实无歧异。

1926825日,蒋介石在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演说时,对国共关系的表述实际即是“联共”。兹引述如下:

本党同志现在应该明白何者为革命派,何者为反革命派。中国共产党是革命派,我们应该联络。先总理要联合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革命势力方能增长,革命精神方能发展。但在同志有许多怀疑者,引起许多的纠纷。西山会议派对于本党自相倾轧,亦即以此。殊不知中国共产党本是中国革命一部分的力量,有人说联合后恐国民党将为共产党所消灭,为具有新知识脑筋清白者,决不出此无稽之谈。我们要知道,共产党不仅有组织有纪律,而且比国民党组织纪律严厉得多,对于革命有步趋、策略、方针、政纲,与其他团体不同。国民党除与共产党合作外,尚有何党何派可与之联合?现在已可看得明白,革命党不仅不与共产党分离,且应日日团结,方能扩大力量,适合本党的政策。如放弃、排除,使共产党在革命工作上受打击,而本党处领导民众地位,离开共产党,所受打击更大些。故现在可说共产党消灭本党,是自己恐惶,只要自己努力向前奋斗,依照政纲进行,不仅共产党不能消灭国民党,且可为国民党辅助;如不努力奋斗,不联合共产党亦必终归于消灭。所以,对于共产党必不用其怀疑。且须知本党在领导民众地位,民众向本党团结,革命方可成功;反是,则是自杀。此为本党应注意的最大问题,兄弟所以特提出来要请各位格外注意。[39]

大约到1926年底1927年初,“联共”的提法开始在国民党报刊上频繁出现。有时“联共”与“容共”交相使用,不分彼此,如《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192748日刊载一篇文章,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拥护三大政策联俄、容共、扶植农工》,正文首句为:“近来党内的同志和友党的人们都高叫起拥护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植农工)来了!”标题中为“容共”,正文中为“联共”,“容共”与“联共”似乎通用。又《现代青年》第73期《编者的话》提到,不少读者来信质问和请求解释“容共”与“联共”的区别。亦说明当时“容共”与“联共”两种提法之并存。其时,被中共指为国民党左派的甘乃光对“联共”与“容共”有另一种解释,即认为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成分,一种是纯粹党员,一种是跨党的党员。国民党既“联络共产党纯粹分子”,又“容纳共产党跨党分子”。[40]

1926年底1927年初,“联共”与“容共”虽在国民党报刊上交相出现,但称“联共”者渐多,而提“容共”者渐少。这意味着国民党人亦逐渐认同“联共”的提法。到“四一二”前夕,“联共政策”已是一个“口号常呼着,标语常写着”的词语。[41]

二、《向导》式的文字与中共的话语强势

1923年中共党员开始加入国民党时,党员人数不过400多人,而国民党党员号称20万。尽管如此,中共党人不仅没有顾虑可能被国民党吞并和溶化,相反抱有要充当革命动力去推动国民党革命的意图。他们坚信自己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翁,具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强烈的阶级优越意识。在那时中共“新青年”的眼中,国民党人的形象已是“老朽不堪”。曾几何时,加入同盟会的革命党精英亦曾是一批急进青年。如1911718日孙中山致邓泽如书中即称:“金山致公总堂虽系洪门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然向多老朽顽锢,向无进取之气,故尝与吾党少年勇进之辈积不相宁。” [42]无奈时代变换的步伐实在太快,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当年视别人为“老朽顽锢”的“少年勇进之辈”,又很快被比他们更年青更急进的五四少年视为“老朽”。

民国2年后,国民党即因宋教仁被刺及其他主要领袖被迫流亡国外,而一度与国内的政治文化主流疏离。在1915年因“二十一条”而起的全国性的反日运动中,国民党人在民族矛盾和国内政争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内部意见分歧,基本上置身事外。及至次年的护国之役,唱主角的乃是进步党,国民党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国民党大体上仍在运动主流之外。[43]19237月《前锋》杂志创刊号有文质问国民党曰:“民国八年学生大运动的时候国民党在什么地方?民国四年反对日本二十一条要求的运动中有没有国民党?……无怪乎五四运动的学生把国民党忘掉,去年北京双十节纪念在中央公园开会,学生工人到者数千人,连创造民国的国民党名字多没有提起……革命党不能,而北京大学却能做革命思想的中心,这种事实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44]这颇能代表五四新青年对改组前国民党的观感。国民党的旧旗帜,显然已对五四一代新青年失去吸引力。

李云汉认为,“当时的国民心理一致倾向国民党,共产党的旗帜不足以号召群众” [45]。这一认知显然与当时的“国民心理”不尽相符。当时固不存在举国“一致”的“国民心理”,而国共两党的旗帜,谁更有号召力,关键要看是对什么样的“群众”和“国民”。如就社会底层民众而言,他们所传闻的共产党,也许囿于“共产公妻”的浮面印象而视共产党为洪水猛兽。[46]而对那时尊西崇新的知识青年而言,则可能又是另一种情形。罗志田研究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时,即发现“社会主义”的招牌在那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尽管各派所标榜的“社会主义”的实际内涵可能相差甚远。[47]这当然仍是相对部分人群而言。事实上,当孙中山声称其“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时,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为了迎合五四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或者说是为了将当时知识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崇拜,吸引和转移到对其三民主义的信仰上来。在那时城市知识青年的社会时尚认同中,“新青年”和“进步青年”的标准和表征,即以信奉主义为归趋,而且在崇洋趋新的风气下,主义愈新,对“新青年”愈具有吸引力。[48]当时有社会舆论指称:“现在的一般青年,未免太爱学时髦了……不谈政治则已,一谈政治,至少也要共产主义,再不然,还要无政府主义。” [49]此类言论虽不无夸张,但仍反映出五四以后知识青年的急进化程度。

正因如此,当国民党一大宣布改组时,北洋旧阵营一方的舆论大肆宣扬国民党已“赤化”、“过激”,而在“新青年”一方,却嫌国民党不够进步。当马林提议中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时,几乎遭到后者的一致反对。在当时中共新青年眼中,老国民党人是前时代人物,是落伍者,加入国民党,意味着共产党退化。[50]陈独秀在致维经斯基的信中所持反对加入国民党的理由之一,即是国民党“在广东以外之各省人民视之,仍是一争权夺利之政党,共产党倘加入该党,则在社会信仰全失(尤其是青年社会),永无发展之机会” [51]。当时共产党潜在的社会信仰群体主要是五四知识青年。如以代际来划分,改组前的国民党与新生的共产党大致分别代表了辛亥一代和五四一代。孙中山容纳共产党员的一个重要考量,即是要将这批五四新青年吸纳到他的革命队伍中来。在当时孙中山的认知中,国共两党的分别,一是“老同志”,一是“新青年”。[52]“老同志”固然疑虑“本党名义被彼利用”,而“新青年”更担心与“老同志”合流会失去青年社会的信仰。

当共产国际强迫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后,中共中央谆谆告诫其党员不要对国民党人存嫌恶藐视心理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成见,亦不可有骄矜自炫的辞色,而应该对他们努力“扶持”、“诱导”和“掖进”。[53]实际上,中共中央让其党员去“扶持”、“诱导”和“掖进”国民党,本身即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骄矜”姿态。而这种姿态,与中共党员受容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形式显然不相适应。

事实上,国民党方面最早反对国共合作的,主要是一批“老同志”。从冯自由到西山会议派诸人均是。这其间实不无代际冲突的因素。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倚赖的主要不是元老派,而是党内的少壮派和中共新青年。对国民党元老派来说,眼见这些后进少年轻而易举跃居党内高位,难免心有不服。在国共合作初期,像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这批国民党少壮派和中共新青年相处尚属融洽,多被中共视为左派或中派;而被中共视为右派的,则多是国民党内的“老同志”。中共最初在国民党内的斗争矛头亦主要指向“老国民党员”,认为只有将那些“国民党老朽”清除出去,才能组织一个新国民党。[54]

在国民党内部,“老同志”和少壮派之间亦不无冲突。国共之争和国民党内部的左右之争最初几乎表现为老少之争。如国民党改组后不久,戴季陶即已深切感受到国民党旧同志与共产党新青年之间的差距:“今日最能奋斗之青年,大多数皆为共产党,而国民党旧同志之腐败退婴,已无可讳。”[55]戴于失望之余,愤而辞卸党内一切职务,一度不复与闻党事。此时年近40的蒋介石,亦常流露出对国民党“老同志”的不满。如他曾在一次国民党中央全会上公开指责:“许多老党员,应该知道他自己已是暮气沉沉,差不多已成为骨董,只能陈列着,不能有什么实用。现在最革命的差不多都是青年分子。”蒋在致张继的一函中甚至认为,“总理革命四十年而未成功,其原因甚多,然亦未始非一般老同志从旁掣肘,使总理不能径行其志之所致。”蒋在私下场合更是埋怨“本党老同志实不行也”。[56]李云汉认为,廖仲恺被害的一个主要原因,亦与他时常流露出对国民党老同志的不满而招人怀恨有关。[57]

由于革命是青年人的事业,故青年最革命、最能奋斗之观念,渐成为国共两党的共识。与此相对,“老”也就于无形中成了“老朽”、“保守”的代名词。以至于与“老”字相关的称谓,都难免暗含贬意。如西山会议派即指责中共将孙中山称为“老革命家”是别有用心,不怀善意。邹鲁指出:“犹记十三年冬,共产党在广东编平民学校教科书,称总理为老革命家,革命家而下一‘老'字,何等深刻!说[没]想这‘老'字至今通移到我们国民党的党员来了,其消灭本党的阴谋,须一个一夕(引者注:原文如此),却可于此见出。” [58]连“老革命家”也成了一个贬义词,可见当时革命话语的主导权已完全掌控在青年一代之手。崇新与鄙老,几成为当时“新青年”流行的价值观。

青年最革命、最能奋斗,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政党竞相争夺的对象。五四前后的中国都市社会,正游离出一大群“有些知识而又没有充分知识”、就业无道、谋生乏术、前途渺茫而对社会现实产生疏离和不满情绪的中小知识青年。他们自然也成为国共两党都想吸纳的政治资源。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有生力量正是这批中小知识青年。

共产党自称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大革命时期亦将其注意力开始投向工人和农民阶层。不过,在实际动员过程中,中共的意识形态宣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农民所接受,尚值得探讨。以当时中共机关报《向导》为例。该刊曾刊登一封名叫“冬原”的读者来信。来信以“冬原”家乡的情形为例,说明农民不仅看不懂《向导》,也买不起《向导》,进而指责《向导》与其说是给无产阶级看的东西,还不如说是给资产阶级看的东西:

如贵刊者,实在是给资产阶级看的东西,我们苦人不但看不懂,买也买不起了。所以我要问你们:你们是希望资产阶级觉悟让步,而尽量的给他们《向导》看呢?还是主张无产阶级起来革命而尽量的给他们《向导》看呢?……里面虽写着“工人、农民、兵士们!起来!起(来)!”等话,但我老实告诉你们……他们买一块豆腐要吃惊,更说不到买《向导》了。因为《向导》究竟是废纸,包油条的废纸。他们并没有听着你们叫;他们也未曾看着《向导》这样东西的。你们的文字太深了……你们那些“列宁”、“马克思”、“实际”、“封建”、“军阀”,他们确实看不懂,比较看得懂的,是“共产”两字,你们想,这是多么恐怖的“共产”!所以你们现在既不瞎想帝国主义让步,却偏偏又要受过很好的教育的朋友才能看得懂的东西,需要革命而不知革命为何物者却偏偏不能给他看懂。这是一个什么的向导?[59]

这封读者来信颇能说明当时中共精英在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中的“自说自话”。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两不搭界。启蒙者实际上是在对自己臆想中的被启蒙者布道。而真正的被启蒙者浑然不觉。当时《向导》并非免费赠阅,每份定价6分,对当时的农民来说,10文一块的豆腐已不敢问津。更重要的是,《向导》的文字非中等文化程度者不能看懂。20年代初的江苏南通,在张謇主导下大力发展实业、教育,以“地方自治”著称一时。但即使在南通这样开风气之先的地区,其市民识阿拉伯数字者也不过百分之二三。[60]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革命者在宣传其革命理论时,是否考虑过其宣传对象的接受能力呢?试想那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他们连阿拉伯数字尚且不识,遑论“列宁”、“马克思”等洋导师以及“狄克推多”、“苏维埃”、“军阀”等洋名词了。[61]

实际上,那时的革命者未必不知他们所要唤起的民众的接受能力。如19264月中共中央特印发了一本名为《我们今后怎样工作》的小册子,要求每个党员必读。在这本小册子中,中央鉴于过去宣传口号提得过高,未能深入群众,提醒今后的宣传要顾及群众心理,适合群众要求,“群众有时很糊涂,我们便不能太过聪明,使他们离开我们,这时我们不妨也随着糊涂一点,引导他们由糊涂的路走到聪明的路”[62]。唤醒民众,启蒙民众,是五四后革命知识分子自任的一大使命。但如何唤醒?如何启蒙?显然还处在摸索之中。[63]《向导》记者在答复“冬原”时亦承认:“不用说卖钱,不用说《向导》式的文字,即使用极通俗的言辞,无代价的向农民去说,他们也不愿意来听,即来听亦难使他们了解……可知革命的理论是一回事,革命思想的通俗化文〔又〕是一回事”。“《向导》之不能通俗化,我们是承认的,然而中国革命中万分需要《向导》一类的刊物,这应该也是公认的事实,顾此则失彼;《向导》既然担起指导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的责任,自不能兼顾通俗化……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共产主义的经典,然而一般工人又何尝能看懂呢?难道马克思也是希望资产阶级觉悟让步,而著作《资本论》给他们看吗?不过他方面革命思想之通俗化,亦是刻不容缓的事。本报读者来信亦常有提及之者。” [64]

《向导》记者以“中国革命中万分需要《向导》一类的刊物”为由,认为不能“顾此而失彼”。这实际透露出《向导》在工人农民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潜在的读者群。这个潜在的读者群正是广大的中小知识青年。据19254月青年团广州地委的报告,《向导》“在广州只知识者看,一般工农群众一因国语白话,二因意义深奥,很少看得明白” [65]。除《向导》外,那时广州青年团还办了一份《平民周刊》。该刊虽名为《平民周刊》,但“阅者多非平民,故宣传意义,不外对非平民说:要注重平民教育”[66]

名为面向“平民”,实则“对非平民说”,恐怕是这个时期中共宣传刊物的共同特征。《向导》式的文字无疑适合那群趋新崇洋而又急进化的“非平民”的知识青年的胃口。中共精英担心,《向导》和《平民周刊》若真通俗到能让普通工人和农民看懂,又恐失去这群知识青年读者。“顾此则失彼”即此之谓也。

事实上,《向导》亦明白它所宣扬的革命理论不可能直接为工人和农民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冬原”指责《向导》不是给无产阶级看的,而是给资产阶级看的,亦不无道理。依中共的阶级划分,中小知识青年即属于小资产阶级。广大中小知识青年的作用,正是介于中共上层精英和底层民众之间,充当两者沟通的桥梁和革命的媒介。中共精英先向广大中小知识青年灌输革命理论,然后再通过他们深入民众中去动员和唤起民众。其时共产国际鉴于中共的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工农群众都是文盲,曾要求中共广泛利用学生党员建立一支为工农组织服务的干部队伍,给工农群众读报讲报,宣读和讲解党的号召书和小册子。[67]

以今天的眼光观之,《向导》式的文字并无新奇之处,然在当时人看来,《向导》中充满了时髦和洋化的语言词汇,像“实际”、“封建”之类的词语,在“冬原”眼中即很新鲜。据当时担任《向导》和《新青年》校对工作的郑超麟后来回忆,两刊上的一些文章带有莫斯科东方大学或上海大学讲义的味道,有的稿子甚至是直接从莫斯科带回来的。还有的文章和启事是用半文言写的。[68]但正是这些洋化和半文言的词汇颇迎合那时趋新崇洋而又半新不旧的“新青年”的胃口,以至于当时一些“新青年”以读《向导》和《中国青年》为时尚。有一名“新青年”在给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信中写道:“惭愧!象我这样年纪比较还轻,而受过中等教育程度以上的人,今朝才认识我所应该走的重新登记加入国民革命……我有时虽在读小说、诗歌、文艺一类书之外,也看过几本《中国青年》《向导》一类的杂志,但这不算我的诚意的研究,不过拿它做我文字或谈话的点缀资料罢。” [69]《向导》和《中国青年》的文字竟成了受过中等教育的“新青年”们用做谈话和作文的点缀资料,可见两刊在那时“新青年”心目中的“新潮”形象,以及两刊在“新青年”群体中之流行。这种流行,从另一侧面折射出当时“新青年”的急进化程度。[70]

从《向导》和《中国青年》的读者群来看,其影响面显已远远超出了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的范围。据192511月维经斯基给共产国际的报告,是时《向导》的印数已达3万份,并在全国许多地方翻印[71]19267月北伐前夕,《向导自称销数达5万份[72]5万之数是否属实尚待考证至少此前的3万之数当属可信因为这是内部报告的数字当时向导的发行是有价销售3万之数在那时全国刊物销量中当居前列北伐途中有人发现即使在江西赣州这样的内地小城一个书铺每期能代售向导七八十份,《中国青年五六十份[73]向导的大量读者来信也反映出它在当时广大新青年中受欢迎的程度其中很多自称是国民党青年1926向导汇刊4集出版时其广告词写道:“本报自4年前出版至今一向便是全国最急进的刊物。”[74]敢于以最急进来自我标榜和招揽显示当时中国社会已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趋于急进的社会群体

当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1922年春提议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时一个重要的理由即是中共若不与国民党合作则宣传的前景将十分暗淡[75]后来的事实表明马林的推测并不正确事实上国共合作后中共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仍保持自己独立的旗帜恰恰在这一方面中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相比之下国民党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却自叹不如改组后的国民党虽拥有广州民国日报和上海民国日报等大型党报但两报均侧重新闻报道不似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那样专门致力于意识形态理论宣传甚至广州民国日报的社论文字亦有时照搬向导上的言论[76]当时一些国民党青年埋怨国民党除了三民主义教条和偶尔发几个宣言训令外没有一个像中共向导那样的中枢言论机关亦缺少面向青年的政治理论读物[77]一位国民党青年深有感慨地说:“我们这几年来所看见的刊物是些什么我们谁都不能否认是向导》、《中国青年》、《人民周刊》、《少年先锋》……然而这些刊物只是为共产主义而宣传。”[78]在国民党方面竟没有一个刊物可以与向导相抗衡当时连西山会议派亦慨叹本党宣传工夫不如共产派很可虑的”。[79]

这个时期的国共之争很少在舆论宣传上公开对峙西山会议派的分共反共虽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做过短期的宣传实际只发表过屈指可数的几篇文字国民党内只有戴季陶一人公开著书立说试图与中共在意识形态上对垒但戴所发表的文字其理论的攻击力实在有限而且刚一出笼就遭到中共的文字围剿戴几乎没有回击便偃旗息鼓中共赠以戴季陶主义的帽子实在是有些抬举了他这个时期的几位中共领袖如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相当大一部分精力都投放在理论宣传上[80]而在国民党内自孙中山去世后已无人堪与中共的陈独秀瞿秋白等进行理论对垒大革命时期中共在思想战线上的交战对手主要是国家主义派这个时期与向导进行正面交锋的一直是醒狮》。对西山会议派和其他国民党右派的批判只是其偏锋而已

不少研究者考证北伐时期耳熟口顺的三大政策口号并非孙中山原创而是中共对孙中山晚年所行政策概括后提出的一个口号实际上这个时期许多风靡的口号均是中共首先提出来的国民革命这个名词虽早在1906年由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起草的军政府宣言中就出现过但此后的16年间不见再使用[81]直到1922年陈独秀重新赋予它新的内涵后才逐渐风靡此后,“国民革命这一口号亦为国民党人采用很快成为一个全国普遍的口号[82]

又如这个时期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两个响亮的口号亦是中共最早提出的陈独秀曾对这两个口号的提出和流行过程做过说明

这两个口号是我们分析并归纳中国一切乱源而定出的始终是我们一切政策之骨干然而最初喊出这两个口号的时候我们的声势非常之孤研究系的报上笑我们扛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两块招牌尤其打倒帝国主义这一个口号民众多不了解甚至有人说是海外奇谈但后来革命的工人和学生首先采用了国民党中一部分革命派也采用了到现在一部分进步的教授和商人也采用了甚至于国民党中的反动派和一班工贼他们向民众攻击共产党有时不得不自称他们也反对帝国主义因为他们恐怕若不如此说民众会马上看出他们是帝国主义者的走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报(《向导》)所号召的打倒帝国主义这一口号已经深入民众了[83]

当然一个口号从提出到深入民众”,毕竟有一个过程如什么是军阀”,什么是帝国主义”,“民众就在很长时间内不大理解。“军阀是一个从日本照搬过来的名词中共在19265月的一次党内通告中还提醒其党员在宣传时不要太抽象,“如军阀及帝国主义二字为群众所不易了解便只简说张作霖的军队如何如何不好日本人如何如何侵略中国[84]据称当时一般自命为知识阶级的人对于帝国主义'常常要闹笑话常常要误解”。最常见的误解是将帝国主义理解为有皇帝的国家的主义[85]甚至于打倒之类词语也要反复解释,“民众才能理解故陈独秀所称这一口号已经深入民众”,实际恐怕还只深入到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知识青年这一群体中

大革命时期另一对著名的词语左派”“右派左倾”“右倾”,亦是由中共从共产国际引进后才风靡一时的当时东方杂志有文说:“现代的世界闹的乱纷纷的不都是为了左右之争吗各国国会中都有左党和右党各政团中都有左派和右派便是批判个人的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便算是右倾比较急进的便又说是左倾了差不多现代一切的思想冲突政治冲突都不外是一种左右之争'。”[86]在中共的宣导下,“左倾”、“右倾”、“左派”“右派很快成为流行一时的名词当时西山会议派即指出即使反对共产党者亦不知不觉中使用共产党制造的左倾”、“右倾怪名词”。[87]甚至国民党右派的民治主义同志会也攻击共产党右倾”、“卑劣”。[88]在国民党清党反共以后一些地方实力派仍争相表白自己不右倾不腐化[89]右倾卑劣”、“腐化并列亦可见当时人们对右倾的认知

左派与右派之分最初只是急进与稳健或急进与保守之分但在中共意识形态宣导下左比右好宁左勿右[90]逐渐演变为这个时期一种强势的社会认知蔡和森谈到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青年党员群趋左倾人人争当左派。“许多国民党青年党员不仅以右派为耻而且听着中派这个名词亦很不高兴。”[91]19268顾孟余在与维经斯基的一次谈话中亦提到:“一些国民党左派比共产党人更左”,在一段时间里汪精卫甚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论述问题[92]汪精卫当时有一句名言:“革命的反帝国主义的向左去不革命的不反帝国主义的向右去。”[93]影响所及连后来陈公博成立改组派时亦声称自己是国民党左派而不愿别人称他们为改组派[94]

在中共的宣传下左右之分逐渐演变为革命不革命之分进而又演变为革命反革命之分晚清以来先后历经中西之争”、“新旧之争以及革命改良之争20年代在激进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革命相对峙的已不再是改良”,而是反革命”。由于革命具有无可置疑的绝对正当性和合法性故将反革命的头衔加诸不同政见者和政治敌对势力之上即意味着剥夺其存在的合法性四一二政变前夕蒋介石亦声称我自信是最革命的一个谁反对我的谁就是反革命!”[95]显然蒋已意识到谁垄断了革命话语的解释权即可置对方为反革命”。从此以后国共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为反革命以剥夺对方存在的合法性从晚清的革命改良”,20年代的革命反革命”,其间不难窥视出近代中国革命话语的流变在这一过程中,“革命语汇日趋于专断同时又隐含着相当的任意性[96]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宣布禁止使用左派”、“右派怪名词”。他说:“年来共产党分化我党政策无所不用其极造作左派'、‘右派'、‘西山会议派'、‘新右派'等等名词任意加于本党同志之上受之者如被符魇立即瘫痪而退。”[97]实际上在此之前蒋介石自己亦曾受中共话语影响而分”“”,19251225日蒋在忠告海内外各党部同志书指责西山会议派是真不自知其早已向右去立于反革命地位而徒怨他人分别左右岂不可怪如精卫同志向左向右之说为不当乃反不如直言之曰革命与反革命二者之分为当乎吾同志盍不自反而徒责人也。”[98]正是这位认为徒怨他人分别左右岂不可怪一年之后亦开始怨他人分别左右

除了尚左贬右外,“亦成为这个时期一种主流认知依照中共的革命理论,“越向上层的资产阶级越富于妥协性越向下层的无产阶级越富于革命性”。影响所及当时趋于急进的新青年多以无产阶级自居当时有舆论指出:“现在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动不动受了经济压迫便说自己是无产阶级所以要起来革命其实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他还没有认识清楚……凡是没有钱用的都自称是无产阶级。”[99]更有意思的是国民党人亦不愿别人称他们的党为资产阶级政党认为那是对国民党的轻蔑和侮辱[100]这种对资产阶级的态度大概与五四以后中国各派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有关[101]当中共将国民党重新定性为各阶级合作的党国民党人便十分乐意地接受了但也有的国民党左派青年仍欲与共产党争着代表无产阶级声称:“在国民革命期间本党是代表各阶级的迨国民革命成功进而实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以达到大同的时候本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102]还有的声称:“因为中国已经有了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便认为国民党是代表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党这是只知道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而不知道国民党同样是代表无产阶级。”[103]无产阶级成为抢手货虽与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流行的平民意识不无关联而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当是更直接的因素

中共认为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过渡共产党先帮助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完成国民革命然后再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依照这一革命程序国共关系成了现在未来的关系即现在是国民党的时代将来是共产党的时代中共这类富有前瞻性的革命话语十分迎合当时一些急进新青年的胃口

不仅如此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之过渡的观点也于无形中潜移默化了像吴稚晖这样的国民党老同志”。当吴稚晖于192741日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名义弹劾共产党时其立论即是沿用这一观点吴在弹劾文中引述他36日与陈独秀的一次闲谈”。“闲谈吴问陈:“你定中国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是若干年?”陈答曰二十年”。吴闻后骇极:“如此国民党生命止剩十九年了前年总理答越飞国民党国民革命完成应需三十年若你们共产党急迫至此未免取得国民党的生命太快了一点应当通融商量才好!”[104]吴陈对谈的立论基点正是国民党革命是共产党革命过渡这一观念两人的分歧仅在过渡期之长短吴文公开发表后西山会议派即批评吴氏立论错误认为吴氏实已承认共产主义之可行不过要求缓进而已[105]

三大政策口号的提出及其风靡一时是这个时期中共话语威力的又一最佳例证。“三大政策概念在192610月前后正式定型随后迅速传播1927年春夏间即已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当时有文这样描述其风靡的情形:“近来党内的同志和友党的人们都高叫起拥护三大政策来了有些人拍出通电来表示赤诚拥护三大政策有些人严辞质问别一个人是不是始终如一的拥护三大政策无论甚么团体开会都要议决拥护三大政策无论甚么刊物出版都看得见拥护三大政策在大会场中的演说和口号里最容易听见的就是拥护三大政策在标语和传单上最容易看见的也惟有三大政策。”[106]一个口号能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难怪当时国民党人认为中共的宣传口号具有一种无形的魔力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政策口号流行的同时还有五大政策之说[107]但它在当时的影响显然没有像三大政策那样风靡

胡汉民在四一二清党后对中共的口号威力仍心存余悸认为口号是中共的一大利器,“即社会上耳熟口顺恬不为怪者……多半为共产党所制造”,“国民党人忽焉不察随声呼喝不久而社会观听为之动摇遂至党内外误会纷乱之事层见层出智者莫由究诘勇者无法自存”。[108]

中共除以自己旗帜宣传其意识形态外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如中共在孙中山逝世后的宣传纲要中规定宣传中山的三民主义应以一九二四年一月民党大会的宣言党纲政纲为根据”;“切戒拿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作比较对于民主主义亦不可多作解释”。[109]据当时苏俄代表报告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所颁军队政治课教学大纲中既有关于军阀制度帝国主义的课程也有关于马克思和列宁的课程唯独没有关于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课程[110]192511月中共中央通告中提到:“在宣传上我们应改变以前的态度变消极的不谈三民主义而为积极的解释三民主义各地可在国民党党员中组织三民主义学会根据国民党第一次大会宣言及我们的理论解释三民主义。”[111]此后中共中央在关于国民军中工作方针的决议中又强调不宜宣传空洞抽象的三民主义更不要宣传什么建国方略和五权宪法”,“宜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策略如联俄联共拥护工农利益的民生主义[112]据此大约此前政治部所颁军队政治课教学大纲是中共消极不谈三民主义的产物而此后三大政策口号的提出则又是中共积极解释三民主义的结果

要之消极不谈三民主义”,积极解释三民主义”,颇能反映当时中共对国民党思想舆论的主导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后的一次总理纪念周中慨叹:“现在本党有许多党员无论在什么地方甚至于在党部开会连三民主义提也不敢提起简直视三民主义为不足道的东西这还成什么党员!”[113]蒋在此段话中实际表述了国民党员对三民主义的两种态度一种是不敢提一种是不屑提蒋虽未指称这两种态度是受中共的影响而其言外之意则甚显明尤其是不敢提”,显是指受外力的制约蒋的话有多少事实根据尚待考察现代青年的资料反映当时一些国民党青年隐然已有言论不自由之感他们感到只有C.Y.说话没有国民党员说话的空气[114]共产党人可以尽情地批评国民党而没有人说他是反国”;而国民党员若批评共产党一定要受反共'右派'的大罪名”,“为甚么我党党员又不能这样批评监督共产党呢本党容纳共产党政策仿佛像变为共产党容纳国民党政策了!”[115]

另一方面在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下国民党青年大批左倾化由于孙中山晚年曾反复强调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使本来就信仰模糊的国民党青年莫衷一是在缺乏思想抗体的情况下面对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引导国民党青年纷纷改宗转党也就不可避免了

容共容国”:国共组织运作及权势易位

改组初期的国民党号称有党员20实际则是一盘散沙而且当时其党员数量并非实数1922年达林会见孙中山时即对孙将十万雇佣兵亦看做自己的党员表示惊讶[116]改组前广州国民党分部号称有3万党员改组登记时才3000不过1/10在初到广州的鲍罗廷的认知中改组前的国民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已经完全不存在”,因为党同党员没有任何联系[117]除了围绕在孙中山身边的少数国民党精英外改组前的国民党实际上是一个无组织无群众的徒有其名的政党

正是在这样一个组织空虚的国民党内中共以一个人数不过400余人的小党利用国民党改组后急谋发展的机会很快在国民党地方组织中取得支配地位尽管中共在国共合作初期深恐引起国民党人的妒嫉而有所约束但在1924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后即渐取积极发展路线并迅速展示出中共在组织和宣传方面的明显优势改组之后不久戴季陶即已感觉到两党的差异:“盖一方则旧日同志绝不觉悟不合群不努力一方则共产党之扩张发展日进无已[118]他显然为此深怀忧虑

如果说改组初期的戴季陶所看到的还仅是某种潜在趋势的话那么到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后国共两党的组织力量对比已明显形成逆转之势1926210日维经斯基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谈到:“共产党实际上领导着国民党小小的共产党处于国民党的机构之中在组织和发展国民党”;“共产党的影响太大了很难划清两党之间的界限几乎所有领导权都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我们在那里的同志问是否应该使国民党摆脱共产党的影响享有更多一些自由呢?”[119]维经斯基的说法可能有浮夸的成分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增大则是事实据谭平山称1926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前后已有大约90%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处于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之下[120]

一般认为,“中山舰事件特别是蒋介石整理党务案提出后中共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其实只是一种表象。《整理党务案虽使中共党员从国民党中央部长级的几个职位上退了下来但并未影响到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控制据当时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等人给共产国际的报告经过三二事件五一五之后中共在组织上和政治上取得了更多的独立性也更加深入到群众中去在群众中加强了自己的影响[121]19268国民党左派顾孟余在与维经斯基的一次谈话中提到在省一级的地方党部以及大量基层组织中共产党人均占多数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共产党人即使处于少数也能通过其党团来领导国民党[122]

同时期来自中共高层的报告进一步证实了顾孟余的这一说法192611月陈独秀关于国民党问题的报告广东上海北京湖南等几个重要地区的国民党组织都处于共产党包办之下(“包办一词系出自中共党人之口),以至于广东上海的资产阶级亦情愿直接与中共合作而觉得国民党没有什么用在北京,“所有工作皆守常在那里提调几乎K.M.T.就是李守常[123]在上海据当时中共上海区委的报告上海国民党党部处于中共的包办之下以至于一般民众的心目中上海特别市党部等于C.P.[124]。“还有许多负民校当时中共对国民党的代称引者注工作责任的同志在民校的组织系统之下不受民校指挥不与民校上级党部发生关系没有经过民校手续而径自执行我们党的行动策略。”[125]这类情形并非中共上海区委的独特现象1926823中共中央发出第12号通告训令各地国民党省党部市党部尤其是上海党部应速发表很严正的宣言公开反对孙传芳书函内容要点是……”[126]中共中央居然能直接向国民党各省市党部下发训令亦可见其包办之一斑

包办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同时中共还从国民党青年中吸收党团员早在中共三大议决国共合作之际中共中央即提出:“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127]不过在国共合作之初中共对自身组织的发展一直持谨慎态度对吸收新党员控制甚严而且在国民党内比较自我约束其精力主要放在发展和扩充国民党组织上[128]1924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后中共逐渐转变策略开始注意在国民党内发展组织力量中共的做法很快引起国民党人的警觉192467月间部分国民党员提出弹劾案指责共产党破坏国民党其中之一是共产党在国民党原有的党员中吸收所谓阶级觉悟的分子成立一个国民党的左派”。8月中旬国民党中央全会讨论弹劾案又有国民党代表提出:“国民党员不得任意加入其他政党凡共产党员加入本党者应专从本党工作不得援引本党党员重新加入共产党及为共产党征求党员。”[129]对此陈独秀回复说:“在国民党内成立一个左派直算是进步不是破坏……若指吸收有阶级觉悟的分子入共产党这乃阶级分化政党分化之必然的社会现象非人力所能拦阻而且浅薄些说为什么只许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而不许国民党党员加入共产党呢?”[130]

19257戴季陶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中也指责中共在国民党员中扩张C.Y.C.P.的组织对此陈独秀并不否认只是回复说,“在事实上据我所知年来由国民党员加入C.P.的很少很少比较C.P.加入国民党的大约不及百分之二比较由C.P.介绍加入国民党的大约不及千分之五。”[131]如果陈独秀所提供的数字属实的话则此时国民党员转入中共者尚少不过陈回避了国民党员转入C.Y.的人数而当时国民党青年改宗转党者一般是先入C.Y.再由C.Y.转入C.P.

1926118国民党二大上有代表提出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时要得到该地党部的许可此议一出当即遭到与会中共代表的反对张国焘声称世界各国政党的党员入党出党都有充分的自由而且国民党员加入共产党的实数不过共产党员人数的3%[132]张所说3%是否确系实数尚待考证但此问题提到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讨论说明已引起国民党人的高度重视517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整理党务第二决议案规定:“本党党员未受准予脱党以前不得加入其他党籍如既脱本党党籍而加入他党者不得再入本党。”[133]以决议的形式来对国民党员改宗转党加以限制本身即反映出问题已有相当的严重性据称在这一决议颁布后中共方面曾声明今后将不从国民党员中吸收新党员[134]但实际并未执行同年9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使团在关于广州政治和党派关系的调查报告中谈到在中山舰事件后的数月里从国民党转到共产党里来的大学生多达300当时广州中共党员总数为2000其中学生知识分子党员约400[135]也就是说从国民党方面转过来的党员约占广州中共党员总数的1/7占知识分子党员的3/4这类情形自然会引起国民党高层的警觉19269月国民党代表邵力子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对共产党人提出两点批评一是挑拨工农群众与国民党的关系使国民党难以赢得工农的信任二是竭力要把国民党的年轻左派吸收到共产党组织中去结果是国民党内几乎没有纯粹的国民党左派[136]

在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主导下基层国民党青年大量左倾化如中共中央在19269月的一份报告中谈到在蒋介石视为其基本势力的黄埔军校学生中左派分子占80%以上[137]这些左派国民党青年实际成了中共的后备力量和群众基础当时国共两党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国民党成了共产党的预备学校19268月上海中共组织的一份文件中提到:“一直到现在我们学生同志普遍的有个观念以为国民党是C.Y.的预备学校C.Y.C.P.的预备学校。”[138]与此同时西山会议派也指责中共认国民党为预备学校以共产党为正式班国民党是他们的过程[139]国民党左派亦慨叹国民党已经成了入共产党的桥梁!”[140]其时现代青年有文批评做了国民党员又加入共产党的行为是叛党行为担心脱党叛党者日益多而本党前途乃有莫大的危险”。[141]

一种观念的普遍化自是大量事实逐渐累积的结果国民党员的大量加入共产党实际上改变了国共合作的初始形式亦即由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一种国共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国共合作之初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人数甚少几乎全部加入了国民党但一年以后19251月中共四大决议:“今后我们的党员及在我们指导之下无党的产业工人必须有工作上的需要才加入国民党。”[142]同年10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在国共关系议决案中再次强调:“非必要时我们的新同志不再加入国民党不担任国民党的工作尤其是高级党部完全在我们势力支配之下的党部不在此限)。[143]

如果上述决议认真执行了的话则意味着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只是少数没有加入的反而是多数因为中共党员人数主要是在四大以后迅速增长的在四大以前中共党员仅950而到1927年五大时增至57967[144]特别是19264月以后的一年时间里中共新增党员约4.5万人这些新增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比例未见统计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照中央规定的话则大革命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只是少数

当中共决定新同志非必要时不再加入国民党后中共党员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党党员一部分是纯粹党员国民党也同样由跨党党员和纯粹党员两部分组成两党的跨党党员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入中共再加入国民党另一类是先入国民党再加入中共前期跨党者主要是前一种情形后期跨党者主要是后一种情形

对中共而言党内谁是跨党党员谁是纯粹党员自然心中有数而对国民党而言谁是跨党党员谁是纯粹党员并不清楚因为中共党员的身份一直是秘密的19265月蒋介石在整理党务案要求中共将党员名册提交一份给国民党中央但中共没有提交蒋介石曾声称:“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党员哪个是跨党的党员究竟哪个是忠实的中央执行委员哪个是跨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不说各位同志不明白要怀疑就是我做主席的也弄不明白。”[145]蒋的这段表述显有夸大之嫌因当时参加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中共党员的身份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至于对普通党员的党籍分辨不清则属实情

中共党员身份的这种秘密性一直令国民党人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在明处对方在暗处国民党的家底中共一目了然而中共对其党员发号施令国民党却不知底细;“国民党党务共产党员可以操纵而共产党党务国民党员绝对不能参加[146]从国民党改组之日起中共即在国民党内开展秘密党团活动[147]国民党人认为中共党员既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则在国民党内不应进行秘密党团活动否则就是党内有党”。当国民党发现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在国民党内有党团活动时即明确表示不能容许认为既有党团作用则已失其为本党党员之实质与精神完全不忠实于本党且其行为尤不光明[148]而中共方面则认为,“既准跨党便不能无党团之嫌疑国民党外既然有一共产党存在则国民党内便不能使共产派无一致之行动况既谓之派思想言论必有相类之处既有党外之党则其一致行动更无可疑。”[149]

孙中山最初不愿与中共实行党外联合而只同意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在不愿中共独树一帜而与吾党争衡”。未料随着事态的发展国民党人越来越感觉不安的正是这种党内有党的合作方式尤其是中共党团在国民党内的秘密运作最使国民党人深怀戒惧[150]本来国民党亦可采取党团的方式对付中共国民党一大所定总章中专门列有党团一章规定在秘密公开或半公开的非党团体内组织党团,“在非党中扩大本党势力并指挥其活动[151]这与中共党团的有关规定并无二致若此国共双方均可能在对方党内开展党团活动以扩张本党的势力邹鲁回忆在他担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长期间曾在广东各校员生中组织国民党党团对付共产党在青年学生中的活动同时还不断派人加入共产党去侦察对方的情形[152]

但国民党很快发现在组织竞争方面远非中共对手国民党改组后除了党员数量急剧扩充外其组织内聚功能并未得到增强形式上仿效俄共组织体制实际上仍是一盘散沙[153]相反中共及其青年团在人数上虽远不及国民党其组织内聚力却相当强在国民党内很快形成一种反客为主的态势[154]以至于使国民党人感到,“所谓两党合作事实上成为国民党的分子的个体与共产党整个的团体的联络所谓国民党容纳共产党事实上变为国民党分子不是为共产党所溶化便是受共产党所包围。”[155]其时以国民党左派面目出现的甘乃光亦认为由于中共在国民党内有党团组织的运用而国民党内的纯粹党员因松弛散漫而无法与之抗衡其结果,“则我们常常说国民党容纳共产党分子恐怕在事实上是共产党容纳国民党分子了[156]

随着国民党左派青年不断加入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许多国民党人感觉到国共合作的形式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共训令其新党员非必要时不再加入国民党而另一方面国民党青年却不断涌入共产党其时有国民党人慨叹:“本党容纳共产党政策仿佛像变为共产党容纳国民党政策了!”[157]到国共合作后期这种慨叹在国民党内几乎成了一种共鸣。《现代青年上有文这样写道

容共政策年来所得的结果怎样呢在外说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内来说我敢老实不客气的说已经不是国民党容共”,实是共产党容国试看国民党青年革命性丰富一点的因为国民党组织散漫纪律不严之故无人指挥欲工作而无从最容易被人拉入共产党那国民党已经成了入共产党的桥梁这种事实谁都不能否认的[158]

当中共由容共改称联共的时候国民党人却感到国共关系在发生主客易位担心国民党容共”,有演化为共产党容国的危险这虽是国民党人的一种内在危机意识但仍提醒我们这个时期的国共关系远非一种静态的容共关系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正是国共两党组织力量竞争较量的结果

结论

本文主要考察了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7四一二政变以前国共党际关系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共两党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共从决定其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之日起即称两党关系是合作关系强调中共在国民党之外的独立存在并力图与国民党相颉颃抵制孙中山欲置共产党于国民党领导之下的意图其后中共随着自身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民党抗衡的意识亦日趋明显在对两党关系的表述上逐渐以联共取代了容纳共产分子的提法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始终不承认与共产党平起平坐虽然承认中共在国民党之外独立存在但一直未曾宣示两党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直至19265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才正式承认两党合作”,并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将两党对等合作关系确立下来

在两党关系的表述上如果将容共解释为容纳共产分子”,“联共解释为联合共产党的话那么,“容共联共正好表述了这个时期国共关系的一体两面无论容共还是联共”,都难以单独完整地表述这个时期国共关系的这种两重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但也因为这种两重性的存在国共两党在认知和表述上各有侧重国民党强调容共的一面而中共强调联共的一面这自然是两党争夺领导权的反映

在人们长期以来的认知中这个时期的国共关系即是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且中共党员悉数加入了国民党事实上这种认知只能反映国共合作初期的情形而不能概括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的全貌因为1925年以后中共中央规定非必要时新同志不再加入国民党”,意味着此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另一方面大批国民党青年涌入共产党这实际上改变了国共合作的初始形式亦即由最初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渐少而国民党青年加入中共者渐多一些国民党人担心国民党容共”,有转化为共产党容国之势

另一方面中共在宣传和组织方面所展示的优势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有反客为主的态势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中心口号的提出左派”、“右派”、“三大政策等名词的流行充分显示了中共在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中的强势和政治影响力到国共合作中后期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的严密与国民党组织的松弛散漫更进一步强化了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有可能成为加速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和对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掌控使国民党基层青年党员大批左倾化乃至国民党在清党反共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仍未能彻底消泯中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南京政权建立以后的数年间南京中央对地方党部的控制能力甚为薄弱不少地方党部和党员时常与蒋介石主导下的南京中央相颉颃以左派面目出现的改组派之所以在国民党地方组织中拥有广泛的党员群众基础亦是这种流风余韵的结果南京中央之所以要对三大代表加以指派而不愿由地方党部选举产生担心无法控扼地方党部的行为自是其一大考量[159]其时众多地方党部和大批左派国民党青年聚集在改组派的旗帜下公然向南京中央权威挑战这并非陈公博或汪精卫比蒋介石更具领袖魅力只是改组派所提出的一些理论迎合了广大基层左派国民党青年的胃口

但中共在意识形态宣导和组织运作方面的成功并未能保证它在此次革命中取得最终胜利合作破裂后国共双方都总结各自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从中得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蒋介石亦得出国共之间只能拚武力不能拚党力如果国民党也搞起工农运动不管成败如何,“均逃不出共产党之掌握”,“共产党何其巧而吾党同志何其愚乎!”[160]他甚至断言共产党从新起来三个月后国民党便会分散[161]足见中共的组织运作技巧给蒋介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1]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1966年初版,1973年和1987年两次影印再版)一书可视为台湾学者在这方面研究的经典之作。李著认为,中共利用国民党“容共”“从中牟利,窃夺党权”,若非蒋中正断然武力清党,则国民党早已于此时被消灭(见该书导论)。大陆学者的问题意识集中于探讨大革命的领导权,传统观点强调中共是大革命的领导者,较近的看法则倾向于中共没有掌握大革命的领导权。大陆相关研究论著不胜枚举,此处列举如下3篇:张太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权”考析》,《党史文汇》1993年第5期;陶用舒《论大革命时期的领导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6卷第5期;刘国华《关于“党内合作”形式的哲学思考》,《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2期。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另,郭恒钰认为,当时共产国际把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联盟关系不说是“两党合作”,而称之为“统一战线”,进而认为19231927年的国共关系不是“ 第一次国共合作”,而是“国共统一战线”(见《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年版,第26页)。郭的这一说法显与史实不尽相符。

[3]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90 年版,第29 页。

[4]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及人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176页。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54页。

[6] 七次演说分别是:120日上午开会词;120日下午演述中国的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20日下午关于组织国民政府之说明;121日下午关于民生主义之演说;123日下午对于宣言旨趣之说明;125日上午关于列宁逝世之演说;130日下午闭会词。见《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479页。

[7]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2122页。

[8] 此点从当时国民党一再对“赤化”辟谣可以见之。

[9]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1129日),《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8页;《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21页。

[10]中共广东区委联席会议记录》(192410月),引自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65页。

[11]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2122页。

[12] 孙中山:《与〈顺天时报〉记者的谈话》(19251月),《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

[13]北京李代表意见书》,《中国国民党周刊》第10期,192432日。

[14] 这一认知非中共所独有,即国民党人如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人言论中亦常出现类似提法。19261227日《现代青年》第1期所刊《中国国民革命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一文称:“中国国民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这句话是现在很流行的。”

[15] 国共合作初期,中共党人比较强调其党的国际色彩,如19249月《向导》第83期刊陈独秀《我们的回答》一文称:“以一个革命的党要取消别个革命的党,已经是不应该,何况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一个支部!中国国民党若认真因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了国民党之故,便要取消中国共产党;并且中国共产党若也因此自己承认取消,这岂非中国人在世界革命史上要闹出特别新奇的笑话!”

[16]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53页。

[17] 汪精卫:《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政治周报》第5期,第12页。

[18]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459462页。

[19] 述之:《国民党中之左右派的争斗与共产党》,《向导周报》第138期,19251210日。

[20]中共中央致鲍罗廷、瞿秋白电》(1924827日),引自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92页。

[21]陈独秀给维经斯基的信》(192497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529页。

[22]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国父全集》第1册,台北,1973年版,第889页。

[23] 黄彦:《关于国民党一大宣言的几个问题》,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编:《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381239页。

[24]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121122页。

[25] 19248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对国民党员颁发一训令。据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载,该训令名为《中国国民党关于容纳共产分子之训令》(第330343页)。又查国民党党史会所编《革命文献》,该训令题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颁发有关容纳共产分子问题之训令》(《革命文献》第16辑,台北,1957年版,第27732776页)。再查最早发表该训令的《中国国民党周刊》第40期(1924928日),其标题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于全体党员之训令》,训令标题和正文中均无“容纳共产分子”或类似提法。可知《从容共到清党》及《革命文献》两书均对原标题做了修改;另或两书根据国民党党史会档案所藏训令原件,而原件无标题,收录时作者和编者自拟标题。此处暂存疑待考。

[2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1页。

[27]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174178页。

[28] 在此之前,国民党内已有人将国共关系表述为“合作”关系,如1924821日国民党中央全会上,监察委员李石曾函称:“弟非国际共产党,亦非参与两党合作之人,但两党既已合作如前,万不宜分裂于后。”(引自《从容共到清党》第329页)但这只是代表个人的言论,国民党官方文件中出现两党“合作”提法,则自《整理党务案》始。

[29] 据《蒋介石年谱》载,《整理党务案》最初成形于192643日向国民党中央提出的《请整军、肃党,准期北伐》建议,成立联席会议一事,亦于此建议书中提出。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558页。

[30]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第712716页。

[31]蒋介石年谱初稿》,第586587页。

[32]蒋介石自称为最高机关之首席,共产党横暴已极,将累及国民党》,原载《顺天时报》,引自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2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33]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217219页。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35] 王若飞:《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36]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版,第628页。

[37] 居正编:《清党实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293297484485页。

[38] 参见《蒋介石年谱初稿》,第624625页。

[39] 蒋介石:《在国民党湖南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报告政治党务情形》,原载192682630日长沙《大公报》,引自《蒋介石言论集》第3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3164页。

[40] 甘乃光:《我们现在对于一般革命分子的态度》,《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现代青年》(以下简称《现代青年》)第13期,1927111日。

[41] 李焰生:《“容共政策”与“联共政策”》,《现代青年》第73期,192749日。

[42] 见邓泽如藏《孙中山先生二十年手札》首卷,1927年广州述志公司影印本。引自《孙中山和他的时代》(中),第1373页。

[43] 罗志田:《历史创造者对历史的再创造:修改五四历史记忆的一次尝试》,《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44]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523526页。

[45]从容共到清党》,第455页。

[46] 如《大公报》192771日社评称:“共产党之称,出于日译,普通社会,初不知共产主义作何解,而就‘共产'二字以释其义,则有类夺人之产以为己有,故共产公妻,相提并论,常人闻之,如洪水猛兽。”

[47]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8] 详见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9] 袁同畴:《一封谈论“恋爱问题”的信》,1926125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50]郑超麟回忆录(19191931)》,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788页。

[51]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1页。

[52]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21页。

[53]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4647页。

[54]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443448页。

[55]戴季陶致蒋中正函》(19251212日),引自《从容共到清党》,第399400页。

[56]蒋介石年谱初稿》,第590591625741页。

[57]从容共到清党》,第381页。

[58] 海滨:《〈向导〉中的“反赤”“赤”》,《清党实录》,第431页。

[59] 冬原:《豆腐涨价与向导周报》,《向导周报》第166期,“读者之声”,192686日。

[60] 1921年张謇在《通告城区父老昨日一日之观念》中谈到,南通剧场实行对号入座,座位号为阿拉伯数字,结果多数市民不识,张謇遂觉不当,并慨言曰:“盖社会未受普通教育者多,识阿拉伯文数目者不过百之二三,知中国文之为右上右行,外国文之为左上左行者更减。”见《张謇全集》第4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66467页。

[61] 192714日《现代青年》第7期“答问”中,有读者来信询问“什么是狄克推多制?苏维埃的意义是什么?”来信读者是一名法律专科学校学生。可见即使当时的知识青年,也不全明了那些洋名词的含义。

[62]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第202页。

[63] 这个时期的革命知识分子自以为比“糊涂”的群众要“聪明”,显然自我感觉良好。这尚是中国知识分子与“群众”关系的初始阶段。此后,渐渐地觉得在“群众”面前自惭形秽,愧为启蒙之师,进而跟在“群众”的后面跑,乃中国知识分子与“群众”关系的第二阶段。再到后来,知识分子变成必须接受“群众”“再教育”的对象,乃中国知识分子与“群众”关系的第三阶段。此三步曲大致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群众”之间主客易位的过程。

[64]向导周报》第166期,“读者之声”,192686日。

[65] 广东省档案馆等编印:《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第412页。

[66]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辑,第413页。

[6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68]郑超麟回忆录(19191931)》,第9192页。

[69] 宫孟:《我们所应该走的路》,19261212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70] 这个时期“新青年”的急进化,从他们对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袖的态度上亦表现出来,如1927124日《现代青年》第23期所刊《胡适之的高明谦让》一文,开篇即称“落伍的胡适之!”与之相对的,是他们对鲁迅的推崇,如同刊1927127日第26期专门为当时鲁迅的广州之行发了一期专刊,刊首语称:“中国思想界的权威,时代的战士,青年叛徒的领袖鲁迅先生应中大之聘,已于日前由厦门跑到我们赤色的广州来了!这个消息传到一般青年的耳鼓里,想没有一个不竭诚地表示热烈的欢迎的罢!”有意思的是,当鲁迅到广州后,觉得当时外省人传说中可奇可怕的赤色之都广州,仍然很旧,未见有多少新气象。可见鲁迅之急进更有过之。

[71]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736

[72]新青年5号封底广告1926725

[73] 朱其华:《一九二七年底回忆》,新新书局出版时间不详),50

[74]向导周报179期封三广告19261025

[75]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1

[76] 19254月青年团广州地委报告中谈到:《向导》“107期晚寄到广州明朝广州民国日报关于中山死之评论竟出一样口气”。《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412

[77] 丽婉女士:《告国民党青年》;朱节山:《对现代青年的要求》,分别见现代青年1925192711826

[78] 格孚:《一封信》,《现代青年69192744

[79] :《对青年军人所说的一席话》,《清党实录》,468

[80] 如陈独秀在19241月至19274月间共计发表文章438这一数字是据198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的陈独秀文章选编统计而成既是选编”,实际发表的尚不止此数

[81] 金冲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2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15116

[82] 1922年陈独秀在向导周报2期发表的造国论中提出国民革命口号代替先前所提的民主革命口号

[83] 陈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周报128192597

[84]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210

[85] YT:《对于帝国主义的误解》,江苏吴江县新黎里报501925816陈独秀在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军阀?》一文亦谈到对帝国主义的望文生义的误解向导周报1491926413

[86] W:《右倾和左倾的问题》,《东方杂志22卷第2019251025102

[87] 居正编:《清党实录》,499

[88] 仁静:《暴动》,《中国青年1111926123

[89] 19271013时事新报报道,《粤中李济深发奎之融洽不右倾不腐化共同肃清叶贺》。

[90] 中共三大讨论国共合作问题时张国焘提出反对加入国民党的理由之一即是我们宁可保持左左的错误比右的错误容易改正”(《斯内夫利特笔记》,《共产国际联共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468)。1926年元旦中共广东区委在对国民党第二次大会宣言中亦声称:“左倾政策即最革命的政策即最合乎革命运动要求的政策”(广东省档案馆等编:《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03)。

[91] 和森:《何谓国民党左派》,《向导周报113192553

[92]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401

[93] 引自蒋介石忠告海内外各党部同志书》(19251225),《蒋介石年谱初稿》,486

[94] 193084申报有一篇题为陈公博自认非改组派的新闻报道:“陈公博云吾与汪等系左派不是改组派市上所贴反对改组派标语不是骂吾等云。”

[95] 蒋介石:《对第一二师同学训话》(192744),《蒋介石言论集4中华书局1965年版213

[96] 关于近代中国革命话语的专断性和任意性黄金麟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台北新史学11卷第1200031一文做过很好的揭示

[97] 蒋介石:《谨告全国国民党同志书》(19274),1927516时事新报》;引自蒋介石言论集4258

[98]蒋介石年谱初稿》,486

[99] 健行:《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现代青年319261229

[100] 陈独秀:《国民党与劳动运动》,《西山会议派连资产阶级还不如》,分别见向导周报711901924618192736)。

[101] 参见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134

[102] 沙白:《呼喊的回声》,《现代青年44192731

[103] 赞育:《孙文主义的进步性》,《现代青年571927317

[104]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吴敬恒呈中央监察委员会文》(192741),《·一二反革命政变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05106

[105] 竟成:《吴敬恒先生呈文观》,《清党实录》,488

[106] 格孚:《我们为什么要拥护三大政策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现代青年7S原文如此),192748

[107]现代青年上就多次出现五大政策的提法1927120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编假期学生党务工作须知列有18现时认为最应向民众宣传之问题”,其中第3即为中国国民党五大政策”;322日曾盛镇怎样做一个国民党党员一文中提到:“党员要明白国民革命为目前唯一出路三民主义是指导中国国民革命的正确理论了解总理五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开国民会议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是保证国民革命成功的根本政策”;326日张冠英由读遗嘱看书籍呼口号说到CY一文中提到:“在现在经济落后沦于次殖民地状态的中国我们要知道最适合国情和客观需要的主义政策除却总理手创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及五大政策而外恐亦再好没有了”;44日蕴真主义与政策一文中提到:“在眼前民生主义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两个方法尚有联俄联共农工除废[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国民会议五大政策”。

[108] 引自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78年版395

[109]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9192

[110]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332

[111]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151

[112]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280

[113]蒋介石年谱初稿》,563

[114]代邮》,《现代青年6S原文如此),1927323

[115] 逸云:《读了中国共产党的敌人是谁以后》,《现代青年601927321

[116] 达林:《中国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11

[117]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367

[118]戴季陶致蒋中正函》(19251212),引自从容共到清党》,399400

[119]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4460

[120] 谭平山:《中国革命党宣言草案》,引自杰柳辛科斯佳耶娃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14

[121]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456

[122]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422423

[123]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291292

[124]中央扩大会议关于上海工作计划决议案》(19267),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编印:《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文件19251926)》,1986年版306

[125]上海区委通告枢字第94民校工作及应注意各点》(1926125),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编印:《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文件19261927)》,1986年版9092

[126]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251

[127]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116

[128] 19245月中共上海地方组织的一份报告内称:“现在新党员一时实不见增加其原因大概是:(因同志现注意国民党中的工作所以对于一般人都介绍他进国民党去了;(介绍为本党同志务在严极故新党员人数自然不易骤增。”《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第203—204页。

[129] 引自从容共到清党》,325326

[130] 陈独秀:《我们的回答》,《向导周报831924917

[131]给戴季陶的一封信》(1925911),《陈独秀文章选编》(),85

[132]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383384

[133]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715

[134]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332333

[135]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468469487

[136]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522

[137]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261

[138]上海法界部委对中央扩大会决议案的意见书》(1926829),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编印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宣传部组织部等文件19251927)》,1986年版364

[139]清党实录》,436

[140] 李焰生:《“容共政策与联共政策》,《现代青年73192749

[141] 有成:《正告少数无所谓的党员》,《现代青年7192714

[142]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90

[143]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144

[144] 引自詹姆斯·R.汤森等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3蔡和森19264月在远东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共党员人数为1.2万人其中90%加入了国民党(《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229230)。如此高的比例似与中共中央关于非必要时新同志不再加入国民党的决议不相一致可能的解释一是蔡和森收集数据时中共中央的决议执行时间不长而且各地执行情况不一据蔡观察上海等地在中央做出决议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比例在下降另一种可能是不少新同志是从国民党中吸收而来他们加入中共后没有脱离国民党籍

[145] 蒋介石:《南昌总部第14次纪念周演讲词》(1927221),蒋介石言论集4136

[146] 李焰生:《“容共政策与联共政策》,《现代青年73192749

[147] 国民党一大期间中共与会代表召开党团会议的记录联共)、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453454

[148] 张继等三监察委员弹劾共产党文引自从容共到清党》,303304

[149] 瞿秋白对于三监察委员弹劾案答辩词引自从容共到清党》,326327

[150] 参见张国焘我的回忆2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8485

[151]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100101

[152] 邹鲁:《回顾录》,岳麓书社2000年版133

[153] 详见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

[154] 如西山会议派称:“从前本党容许共产党的加入是使共产党党员附合于本党然而他们加入以后竟演成了反从为主的形势转像本党附合于共产党似的”(《清党实录420);又如192747时事新报发表一篇署名为中国国民党员杨耀唐的文章内称:“我昨日读了两党领袖的宣言总觉得以共产党是主国民党是客”(《读了国共两党领袖宣言后的怀疑及提议并勉励中国国民党忠实党员一致努力奋斗》)。

[155] 周应湘:《CY的一封信》,《现代青年771927414

[156] 甘乃光:《我们现在对于一般革命分子的态度》,《现代青年131927111

[157] 逸云:《读了中国共产党的敌人是谁以后》,《现代青年601927321

[158] 李焰生:《“容共政策与联共政策》,《现代青年73192749

[159] 参见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

[160] 蒋介石:《对于关税之感想》(192921),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573

[161]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开会词》(19282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508

阅读1903
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指定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F3CAGPG8YH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FKYGFUDZ7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