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

黄道炫

内容提要“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二三十年代提出、执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从各个不同角度对之作了具体研究,揭示了这一政策的复杂演变和丰富内涵,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是当时内外交困局面下,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应付时局的一种复杂无奈的抉择。

攘外必先安内”,是民国史上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话题论者常将其视作妥协投降的代名词而大加非议但对其具体内容往往又语焉不详其实攘外必先安内从提出到成型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体内容也因时代不同历经转换远非几句简单的定性概括所能包涵近年史学界开始更认真地审视这一问题[1]提出了一些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见解但总体看对这一方针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针对性复杂性等的研究仍嫌不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在这些方面再作努力

攘外必先安内的提出

研究攘外必先安内”,对其本身语意首先应有一个清晰了解单纯从语意来分析攘外必先安内的基点是强调先安内将安内摆到首要位置以安内为攘外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未否定攘外的必要性将攘外悬为政策的基本目标汪精卫在回答人们对该口号的责难时曾振振有辞地从语意上辩解攘外是目的不是手段若以为必攘外然后可以安内那无异以攘外为安内的手段了。”[2]也就是说先安内的判断是和攘外的目标相联系的要安内必须先攘外攘外是目的安内是基础

当然单纯的语意分析不能包容复杂的历史内容攘外必先安内的语意提供了一种基本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及不同的背景下其所发生的影响作用可能截然不同 强调的重心不一样其性质也会大异其趣。“攘外必先安内历史和现实的发展线索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攘外必先安内”,并不是蒋介石的发明在中国历史上其源有自当内外交困面临重大统治危机时历代统治者为应付危机维护统治常常以安内为中心安内”“攘外并举南宋朱熹在农民起义和金兵入侵的双重压力下就提出过先安内攘外的方案 清王朝在内外交迫时也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为方针两者间虽然背景重心内涵不尽相同但巩固自身再求对外的思路则是一致的事实上从统治者本身利益看安内是维护统治的基本企求是永恒的必然的而遇到强大外敌入侵并危及其自身统治时攘外也势在必行

从历史的事实看起码就统治者的判断言攘外必先安内是建筑在外敌尚不对其统治构成致命威胁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会有先安内的时间也才有可能以安内为攘外的准备在存在选择可能的背景下他们谈论攘外安内或以安内为攘外之基础或以攘外为安内之号召而从一般意义理解巩固自身安定内部是抵抗外侮的必要条件往往更具迫切性在多数情况下他们通常会选择先安内后攘外形成所谓内乱不已外敌不宁”、“团结内部一致对外的基本思路而在外敌压迫尚不急迫国内政治又需借重民族精神时他们也有可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出以攘外为安内之号召的选择

蒋介石对攘外必先安内的使用就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背景他最初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基本是属于后一种情况1929蒋对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刚刚完成当时内有地方势力环伺于侧中共武装崛起四方外有不平等条约的重重枷锁及日本等列强虎视眈眈1929年下半年中苏又在中东路问题上发生争端内外交困之下蒋开始屡屡以反帝”、取消不平等条约为辞将攘外和安内问题并提7他数次发表讲演指出不平等条约已成为全国惟一之敌视我们奋斗以求达到固非难事惟有一最大前提即应永久拥护国民政府俾有中心力量。”[3]吾人前半期革命对象为军阀后半期为帝国主义军阀恶贯满盈吾人只须以破坏工作表示民众力量即可打倒但对抗帝国主义非培养真实力量努力建设秩序并示人以集中统一之实际不可。”[4]这些话针对不平等条约及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集中统一”、“建设秩序为抵抗外侮的最大前提”,和历史上的安内攘外主张若相契合

10冯玉祥部在西北称兵同时中苏关于中东路的争端愈趋紧张。“安内攘外如何进行成为时人关注焦点1013鲁省军政首领陈调元石友三等联衔致电南京国民党中央提出吾国兵燹频仍民生凋敝近复边患日亟共祸嚣张凡属军人宜如何猛省凛煎豆燃箕之戒策攘外安内之谋。”[5]这一电文虽以拥护国民党中央姿态出之但实际很尖锐地提出在内外交煎时国民政府应如何于攘外”、“安内间作出抉择此时蒋介石虽口头上将安内与攘外并举但内心对攘外并无决心和成算或者说对外部压力的估计并不严重判断外敌尚不对其构成致命威胁中东路事件甫一发生他就指示张学良即使其来挑衅则我军应照集中于预定之防御线暂取守势万不可在边境与之对抗。”[6]事态恶化后又强调对暴俄之扰乱边境不必以强力抵御用彼进则我退彼退则我进之法以应之而速用全力最速时期以解决西北是为要着。”[7]所谓西北”,即指冯部西北军的反蒋显然蒋介石将安内放在首要位置

和致张电主张解决西北几乎同时10月底蒋介石连续发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呼吁26蒋发表讨冯文章指出此次讨逆之意义非特安内实为攘外盖内奸一日不除外侮未有一日能免者也。”[8]28又通电全国强调冯逆玉祥所部宋哲元石敬亭等当暴俄入寇之时竟敢悍然作乱于西北自古未有国贼在内不先去之,而能外御其侮者。中正谨于本日赴汉督师安内攘外皆系于今日之役在中正奉辞伐罪誓翦奸凶尤望我国人并力一心同仇敌忾扫除建设之障碍造成永久之和平虽有狡焉思逞之强邻我亦不难于撙俎之间以制胜于万里外也。”[9]这是蒋氏第一次提出先安内后攘外的口号[10]当时蒋介石所说的攘外安内”,和人们更熟悉的30年代其大力强调时的内涵不尽相同此时安内对象包括共产党但主要是针对反蒋的地方实力派攘外则包括所有以不平等态度对华的国家最主要的又指苏俄和日本攘外安内安内是绝对的中心并以武力为基本诉求与安内相比攘外还只是虚晃一枪对蒋而言外部压力既还没有迫切到威胁其生存的程度应付内部反对派又确须打出对外的旗帜因此攘外的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作为这时其攘外必先安内口号和历史上以攘外为安内之号召的做法更为接近

蒋介石再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是在1931年夏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再趋紧张由于蒋介石不断加强对中共武装力量的进攻国共内战愈趋激烈扣押胡汉民引发的宁粤之争也愈演愈烈大有再起武力冲突之势再加上当年长江流域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千万灾民流离失所政府焦头烂额同时日本对东北的压迫日甚一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接连发生蒋介石自称当时天灾人祸怵目痛心”,“外侮纷来内乱频乘”。[11]局面岌岌乎又有失控之势

严峻的内外危机又一次使蒋介石想到攘外必先安内”。723他通电全国强调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12]认为此次若无粤中叛变则朝鲜惨案必无由而生法权收回问题亦早已解决不平等条约取消自无疑义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13]这时之安内主要已是对中共而言反对派武装退居其次攘外则针对日本苏俄及对华有不平等条约和各种侵略行为的国家主要又针对日本安内攘外安内仍是核心所在

总体而言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攘外必先安内并不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其实际意义和影响均较有限攘外基本限于口号宣传尚未真正落到实处蒋介石重提攘外必先安内后一个多月日本即乘中国内部仍纷争不已对满洲问题恐难作出强烈反应[14]之机发动九一八事变这对蒋介石武力安内政策不啻是一大讽刺当然也应看到在民族危机还不十分迫切背景下蒋介石提出攘外以日本的潜在威胁和不平等条约为对象虽然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作为但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顺应民族独立维护民族主权要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既是他借以应付时局的一种手段也是其民族主义倾向的具体体现

攘外抵抗与妥协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面对骤然迫切的攘外任务蒋介石依然坚持并更加强调7月间重提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193111月的国民党四全大会期间蒋再三表白要抵御外侮先要国家统一力量集中”。[15]同月30日又指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16]在举国抗日气氛高涨当政者或奔走呼号声言抵抗或犹豫迁延噤口不言时这一表态反映了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强烈信念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他更全力经营其所认为的安内首务剿共军事并逐步将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当时应付内外变局的主要方针19326蒋主持召开赣闽五省剿共会议贯彻攘外必先安内”。12在全国内政会议上再次强调`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如果内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御外侮而且是诱致外侮之媒”,强调攘外一定要先安内”。[17]攘外必先安内成为政府的重要政策

随着形势的变化攘外必先安内已经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九一八将攘外悬为未来的目标还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与期盼九一八攘外的迫切要求则使人们难以接受先安内的判断在领土主权遭受野蛮侵略民族面临生存危机背景下坚持强调安内和民众期盼政府维护领土主权民族尊严的愿望确实相距太远对民众心理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当时有人提出我们要救中国首先要统一要统一中国就需要认真对日宣战。”[18]强调因对外无策遂益使内部涣散。”[19]认为面对日军的狂暴侵略只有领导全民奋起抵抗才能团结统一充分培养发挥中国的内部力量这种攘外方能安内攘外恰是安内有效媒介的主张攘外必先安内针锋相对

全民奋起立即与日本全面作战的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是一个直接的挑战与普遍的民族情绪更为接近显然更能获得人们的同情对这一普遍的民族情绪蒋介石自然不会毫无了解1929年他最初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以攘外为安内之号召时事实上和这一思路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当日本占据中国大片国土民族危机更显迫切时他对立即奋起攘外却缺乏信心而将现实的政策重心集中到安内上做出这一选择他所持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认为中日间的未来战争形势极为严峻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一战强调中国由于久经战乱国力困乏军事上也毫无准备尚不具备抵御日军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在国内没有安定统一时来谋攘外将使自身处于腹背受敌内外夹攻的境地”,“在战略上理论上说都是居于必败之地”。[20]因此大规模的攘外有待国力的充实和内部的安定这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最基本思路几乎是历史上所有攘外必先安内论者必然要提到的话题虽不完全是无的放矢值得注意的新鲜内容并不多

由此引申蒋的第二点理由是强调大规模的攘外须待最后关头的来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他对攘外就有所谓最后关头的说明19319蒋谈到如至国际条约信义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忍耐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之决心与最后之准备。”[21]1932年底他又在日记中写道非至最后关头乃确有把握可以得到相当价值且必可保存党国之时则不作无益之牺牲。”[2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蒋介石对日本的侵华野心有较明确的意识和较清醒的判断认为彼之处心积虑乃企图亡我整个之中华民族”。[23]作为最高统治者他知道和日本侵略者最后摊牌终究无法避免

然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基点毕竟还是立足于先安内蒋虽屡屡以最后关头为辞表明并渲泄对日本侵略的强烈愤怒和抵抗情绪但是根据他的说法以我陆海空军之备之不能咄嗟充实必至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全国政治军事交通金融脉络悉断虽欲屈服而不可得。”[24]抵抗毕竟是为了生存既然抵抗尚不足以求生存现实的道路便只能是妥协抵抗的未来目标和妥协的现实道路在这里悄悄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最后关头既是他在日本压迫威胁其整个生存时将不惜牺牲全力一战真实想法的体现又是他退避锋芒忍耐求和藉以拖延摊牌时间的策略

蒋介石活用最后关头的最明显体现即在忍耐的限度上1932年初曾任外交部长的陈友仁谈到蒋氏此种消极政策如更进一步难保其不接受日人之要求。”[25]对蒋作出悲观的判断确实即使在抵抗较为坚决的长城抗战期间蒋对起而攘外的最后限度也没有明确想法193212他在日记中判断倭寇攻热必不能免恐不出此三个月之内甚或进占河北捧溥仪入关或另觅汉奸作为傀儡以伪造华北独立。”对此其所设想的应付之法是巩固中原极小之根据地甚或被逼退至边区之一隅亦必力图巩固以为将来恢复之基”。[26]可见蒋当时对丢失华北甚至中原地区都有心理准备直到193510他仍然谈到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在大战爆发以前华北一定多事甚至树立伪政权都不一定。”[27]正是在最后关头限度上的犹豫彷徨开启了蒋在对日具体交涉时妥协退让的方便之门

然而作为民族主义者在日本的持续压力下蒋介石的妥协终究是有限度的最后关头的具体界限虽然长时间不明确但确又是一个不会被忘却的存在蒋的民族立场也正是在这一原则问题得到体现这一点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理解

首先对日妥协以民族及国民政府统治的生存权为限度蒋坚持认为对日妥协是为可能要发生的攘外战争争取时间赢得生存的必要力量和空间即以空间换时间以小空间换大空间妥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谈到自从`九一八经过`一二八以至与长城战役中正苦心焦虑都不能定出一个妥当的方案来执行抗日之战关于如何使国家转败为胜转危为安我个人总想不出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只有忍辱待时巩固后方埋头苦干。”[28]科也说吾国在此三五年中首先当全国团结共为国力之培养与扩充以取得将来世界大战重要一员之资格然后以俟国际风云之变迁庶偿一举雪仇之素愿。”[29]因此国民政府在对日交涉中尽最大可能地坚持不订约不讲和不留文字根据力图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更充足的准备时间

其次在复杂的形势变化中蒋坚持不挟外力以自重这一点事实上也是区分民族主义者的妥协与媚外投降的关键蒋介石的妥协是在以日本为未来敌人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出于复杂考虑他有时也作出各种对日亲善举动但正如日本人观察到的蒋介石对日阳表亲善暗中仍作抗日准备。”[30]日本强加的生存危机使其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无法调和尤其是30年代中期他没有理睬日本所谓共同防共的诱惑外与苏俄改善邦交内与中共寻求接触和日本的期望更背道而驰1935蒋汪之间发生的微妙冲突即是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和逐渐向媚日亲日蜕变的汪精卫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的反映[31]

第三他确有一以贯之的对日抵抗准备的设想和行动这一点已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世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等也曾于1936年撰文肯定五年来蒋介石先生历次表示埋头苦干忍辱负重准备抗日这是天下所共闻的。”[32]

第四某种程度上蒋的妥协政策也有将其作为尽可能减少损失保存国脉争取生存空间一种方法的考虑汪精卫曾就此作过说明中国比较日本进步迟了六七十年中国的国家力量不能挡住日本的侵略……只能想些办法使我们退得慢些。”“趁着这慢些腾出一些时间来在内政上做种种准备工作以加强我们的抵抗力。”[33]蒋介石本人也不乏类似的论述多次提到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安内即所以攘外亦即所以救国也。”[34]他屡屡自比越王勾践以岳飞史可法等自励表示要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其所进行的一系列对日抵抗准备也证明这种表白并非毫无凭藉虽然这种以羊饲虎政策的实际效果颇值怀疑但其以一定的代价迟滞日本侵略步伐的用心确也不能忽略

进一步分析最后关头的说法从字面上看攘外必先安内的判断就不完全一致。“攘外必先安内以安内为攘外的必要前提最后关头则以日本的压迫程度为抵抗的依据最后关头的判断和安内的成败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提法本身就反映了蒋介石的抵抗意愿和先安内的判断一起从不同方面构成其抵抗与妥协并用相反相成的对日政策而从根本上说攘外必先安内不能离开最后关头的决心否则就有可能滑向屈膝投降最后关头本质上也需受到安内的制约安内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最后关头限度的判断

总体看九一八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安内是中心妥协是主基调但妥协又有限度攘外必先安内的判断和最后关头的提法两者的结合点即要在妥协与抵抗战与和之间保持一种艰难的平衡。“攘外必先安内”,有妥协的成分也有抵抗的因素30年代初的中国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内容

 政策的复杂运用

政策的原则终究要落实到现实而且现实的运用也许比空泛的阐述更能体现其实质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其措施和手段常常是多变的表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比政策本身更丰富更复杂。“攘外必先安内在这一点上表现得至为明显按照蒋介石自己的解释所谓革命外交之不同于通常外交者即在不被动而能自动不固执而能因应应刚则刚应柔则柔能伸则伸当屈则屈完全以变动不居的方略来实现不可变易的目的。”[35]这是从总的方针上谈策略与原则的统一而事实上蒋介石对该政策的解释及其内涵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

30年代前期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几大事件是九一八”、“一二八和长城抗战蒋介石虽然在九一八后反复强调攘外必先安内”,但在蒋看来九一八的处理并不代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真义这一判断和当时华北东北的特殊情势紧密相关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获得对东北的名义控制权实权则操于张学良之手尤其1930年张拥兵出关助蒋击破冯阎后势力向华北伸展握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财军权于一手蒋对之更退避三分日军向东北发动进攻后蒋对抵抗缺乏信心哀叹天灾频仍匪祸纠缠国家元气衰蔽已极虽欲强起御侮其如力不足何[36]而张学良则在南京中央默许下指示所部不抵抗坦言余窥透日军拟在满洲有某种行动后即下令部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入库房当日军进攻消息传来时余立时又下令收缴枪械不得作报复行动。”[37]因此张事后都有推脱责任之说蒋的说法是东北在号称统一的政府之下失掉我们应该负责任不过……在东三省与热河过去都没有在革命势力之下统治着革命的主义不能在东北宣传照这样说这回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我们是不能负责的。”[38]张则在致胡汉民函中暗示负最终之责任者当别有人在。”[39]不过九一八前东北的半独立状态究竟使蒋有推托的借口后来他曾谈到自己于淞沪停战之后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40]九一八摒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外此似应别有深意

相对而言一二八事变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真实态度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事变爆发时蒋虽仍是在野之身但已实际负起领导全局的军政责任130他发出通电号召全军将士抱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之决心”,暴日相周旋”。[41]2月初令张治中率中央军精锐第五军开赴前线参加战斗随后又主持召开徐州军事会议部署对日抵抗声言如日本不肯撤兵我方只有抵抗到底”,军事发展究至如何程度均难逆料”。[42]表现出一定的抵抗意愿这些都表明蒋介石虽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基本方针但强调安内并不等于无条件放弃攘外

当然攘外必先安内基本立场相应蒋介石此时并未真正决心与日本全面作战战争爆发后他一再表示只要不丧国权不失守土即应趁早收手避免再与决战[43]希望把事变限制在局部范围为此他迟迟不愿向上海增兵避免刺激日方即使调派第五军参战也指示必须让功于十九路军”,“如外间不知我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同在苦战正吾人所求之不得者[44]用心十分深密其精神实质如他后来总结的所谓节节抵抗的消极战术[45]即以抵抗表明中国领土不能无代价的放弃[46]而在一定的抵抗后即努力寻求妥协尽力避免全面冲突抵抗既有象征性也有对日警告使日本知难而退的意味对蒋而言这时他还不认为日本有全面威胁其生存的危险对抵抗收复失地更无信心因此无论从威胁程度抑或他所相信的轻重缓急安内的重要性都超过攘外抵抗的目标终究还是要为安内求得时间

安内是中心是基本点攘外必须在可控制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起码在30年代初这确是蒋介石的政策基点然而作为当政者蒋介石事实上不可能将其决策束缚于一个简单的判断而必须根据形势随时调整政策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攘外安内的顺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933年发生的长城抗战即清晰地体现出其政策的多面性

东三省失陷后国民政府对日军下一个侵略目标热河十分重视19326汪精卫专程北上与张学良商议热河问题78月份蒋介石又多次电达张学良提出热河问题不得不从速解决以后治乱关键全在乎此。”[47]催促张学良先发制人出兵控制热河但均不见下文86汪精卫发出鱼电指责张氏在兵力充分和地理便利情况下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借抵抗之名以事聚敛”,直言要张辞职以谢四万万国人[48]闹出南京政府的政坛风波对蒋汪这些表态虽不能估计过高但至少反映了在重民族危机下其一方面以安内为重心另方面也确有攘外的准备和行动

1932年底日寇图热日急蒋介石密备部队准备北上同时致电张学良指出今日之事惟有决战可以挽救民心虽败犹可图存否则必为民族千古之罪人。”[49]19333月热河失陷后蒋介石北上保定指挥长城抗战中央军第一次在对日战争中使用于华北战场同时正在江西进行的第四次围剿也草草收场部分主力北调转用于华北地区[50]战局最紧急时蒋介石甚至拟将负责拱卫南京的最精锐部队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北调以为背城借一之计”[51]准备死守平津绝地求生他表白如不奋起抵抗不惟世界之大无吾人立足容身之地且为千秋万世后民族之罪人[52]传达出他内心对政权存废民族兴亡乃至自身千秋毁誉的忧思

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七七前中日间进行的规模最大时间最久的一次武力交锋最后虽仍以中国的退让妥协告终但中国政府的抵抗意志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日本此后也不得不有所戒惧

从上述一系列事实看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在简单的六个字后面体现着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内外交困局面下应付时局的一种复杂无奈的抉择这些既影响了抗战大业的迅速展开又为攘外必先安内留下了日后向抗日方向演化的内在因素而政策中心何时可能转向攘外方面安内成效的判断至关重要

安内的内涵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安内始终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点而攘外的可能性则取决于安内的判断因此安内安什么怎样安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核心问题

30年代蒋介石所说的安内具体看大致包括如下数层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共武装消弭中共威胁确立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其次是驯服党内、国内的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扩展中央统一力量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再次为安定社会充实国力增强抵御外侮的能力。汪精卫曾将之归纳为三条“一从政治上经济上致力统一以形成整个的对外体系。二对于赤匪之骚扰后方牵制兵力予以扫除俾无后顾之忧。三尽可能的努力谋物质上之建设以期抗战力量之增强加大。”[53]大致说出了“安内”的基本内涵。

30年代前期“安内”的最主要内容是对付中国共产党。30年代初蒋介石对这一点强调最多也最直截。他多次提到“我们要抗日必先消灭赤匪安定国本。”[54]在蒋反复灌输宣传下这一认识在国民政府内一度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张学良表示“不安内便不能攘外要安内必先剿灭赤匪只有在扑灭赤匪以后全国上下才能结成一致的对外战线才能收复失地。”[55]国民党宣传干将刘健群认为“攘外必先安内’,这是事实。国内社会不安定政治不上轨道当然没有力量去抵抗外侮。”[56]国民党人在中共建立苏维埃政府与其全面对抗背景下以武力“剿共”为理所当然并视之为安内的最基本工作“安内的工作不止一端而剿灭赤匪为一切安内大计的前提也可以说是一切安内大计的预备工作”。[57]

安内的另一目标是驯服各反对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蒋自上台后即设法削弱民国以来形成的地方长期割据局面将权力收归中央中央与地方间不同程度和规模的对立乃至战争持续不断。比较而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成立后蒋对国民党内部争端相对慎用武力。1931年拘胡事件中当两广方面集合力量公开宣告反蒋时蒋即于5月亲往探视胡氏以示退让。6-9又数次发布书告声明“不愿国境之内再启战祸。”[58]九一八事变后更明确向粤方示好派人携其亲笔信南下讲和为双方实现合作作了铺垫。1933年察哈尔事件蒋、汪军事与政治并举达到威逼冯玉祥离开察哈尔同盟军使同盟军迅速瓦解的目的。两广事变中蒋虽也时动杀机但主旨仍在避免使用武力[59]当时奔走蒋、桂间调停的刘斐回忆蒋的真心“是要和”。[60]周恩来致蒋介石函中也注意到“先生解决西南事变渐取停止内战方针国人对此稍具好感。”[61]由于有日本压迫的民族危机蒋虽然继续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竭力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但总的看对党内争端的态度明显和缓。其目标也具两重性既有集中力量统一国家的合理要求也有寻求至上权力的私心。

考虑到攘外“最后关头”的需要安内的最本质内容实际还应是安定社会、充实国力、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在未来民族战争中中国赖以坚持并获胜的基础。对此国民政府也有所注意。蒋介石指出“在今日谋国急务非健全内政、先巩固基本地区及强固基本军队不可。”[62]将健全内政作为安内的重要方面。1932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具体阐明了安内的这一层意思要求尽力达到“全国人力集中各尽其才俾得内部相安共御外侮及调节中央与地方之关系消弭一切内战”。[63]

根据中国对日防御的战略态势四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决定将物质建设发展重心放在内地要求“于经济中心区附近不受外国兵力威胁之区域确定国防军事中心地”。[64]五全大会又明确提出“兴实学以奠国基”、“弘教育以培民力”、“裕经济以厚民生”等“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要计[65]在财政、金融、交通、精神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内的这一项内容既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也和民众的强烈愿望相应基本符合对日作战的需要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安内”的如上三内涵决定了其既有维护统治、镇压反对力量的私心也有充实国力、安定社会、准备对日抵抗的要求。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府提出安内的主张应无可非议在急迫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安内更是迫在眉睫的基本诉求。要成功抵御日本侵略统一国家和充实力量的确不可或缺这也是包括中共在内的各政治力量的共识“统一之局迟迟不成内外人心惶惑无定以之对外如何有力。”[66]“要抗日就要和平无和平不能抗日。”[67]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国内动荡不安的现实及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安内究竟应以什么为中心并应如何实现。

其实无论就攘外或就安内言安定社会充实国力都是最本质、最迫切的蒋、汪自己承认救亡图存“治本则莫急于生产建设”。[68]但是恰恰在这一环节上30年代前数年的安内实践未见大的成效。当时每年用于“剿共”及内战的军费开支达全国预算总支出40%以上[69]大量财力物力投诸“剿共”军事和其他内战中建设经费寥寥无几致使生产建设及国防准备均乏善可陈。造成这一局面国民政府武力和高压的安内方式不能不负相当责任这种“一面准备而一面自相消耗”[70]的安内使安内相对进步的一面难以真正发挥。应该说正是在安内的方式上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选择有着严重问题。

五 安内的方式

关于安内的方式早在中国古代社会即已有人提出安内不尽为武力“省刑罚薄税敛使民入孝出弟以敬其长上”[71]是更本质的安内。换言之安内不应只是政府以武力和压制方式消弭反对力量更应是全体合法社会政治力量间的谐调。政府可以也应该在安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行为同样也应接受安内目标的制约。从本质上说安内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它有赖于各社会政治力量间的共同努力。压制式的安内既鲜有实效也难孚众望。实际上当时国内一个重要的不安定因素正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执行的专制、消灭异己政策。

在《假如我是蒋介石》一文中丁文江曾明白宣示“安内”的三条道路立刻完成国民党内部的团结立刻谋军事首领的合作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72]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激起很大反响其中心意思就是安内要求团结而不是以武力。质言之即所谓“和内始能攘外”。[73]多数人相信“安内非军事进攻之功政治之成功在于利用环境顺应大势。”[74]取消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充分发挥各党各派及全体人民的力量才能“一扫数年来因专政而致各派倾轧陷政府于分裂、软弱的险象”。[75]相反顽固坚持自我中心坚持武力统一政策很可能“求统一而反致分裂求救国难而反增加国家的危机”[76]形成“政府怀疑民众民众也怀疑政府中央不信任地方地方也不信任中央国民党怕被共产党利用共产党也怕被国民党利用”[77]的恶性循环。长期与中央政府同床异梦的两广方面就谈到“两粤极愿服从中央若能予以保障使得居一隅之地努力建设不致妨碍国家之统一至所甘愿。但所以不敢遽然表示服从者诚恐归顺之后委员长遇有相当机会即行下手毫无保障耳。”[78]这虽不无为自己割据开脱之意但确也道出了安内而内不安的部分症结之所在。

安内政策的最大症结在中共问题。中共的武装反抗代表了专制统治下被压迫者的正义力量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充足的合理性。而国民政府在中共成立苏维埃政权与其分庭抗礼情况下也视军事“剿共”为理所当然。但是在急迫的民族危机面前如何尽力化解国内政治冲突形成统一对外的力量是政府及社会各政治力量均应予以认真权衡的。国民政府作为国家最高权力代表尤其有义务、有责任将国内局面向这一方向引导。正是从团结对日的认识出发当时许多人对武力反共政策颇感不满强调`国内问题取决于政治而不取决于武力’是`救亡图存’的基础。”[79]要求政治解决中共问题。虽然当时中共在左倾中央领导下实行的一些无助于解决民族危机的左倾政策也使一些人深感困惑但他们还是相信“以民族作为出发点无论如何利害错综然总可以寻得一个一致点”[80]要求政府行动起来“立刻与共产党商量休战”。[81]中共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是关系到国家能否真正安定攘外有无把握的至关重要的大事。舆论的呼吁虽不一定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至少提供了如下一种思路即单纯依靠武力不可能真正解决政治问题中共问题只能在政治的范围内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

舆论的强烈呼吁日本的步步进逼国内扰攘不宁的现实国民政府领导人本身认识上所具有的一定弹性特别是福建事变后国民党内部矛盾的缓和及江西“剿共”军事的初步得手使蒋介石等对安内的方式、重心及成效的判断逐步发生变化并于30年代中期开始较大幅度调整政策。1934年间蒋、汪数次联合通电全国承诺改革政治修正政策。11蒋、汪联名发出感电为准备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五中全会定基调电文指出“今日救国之道莫要于统一而实现统一端在乎和平。”强调“国内问题取决于政治不取决于武力。”希望以和平统一“充实国力树立安内攘外之根基。”同时承诺“决不愿徒袭一党政治之虚名强为形式上之整齐划一。”表白“中国今日之环境与时代实无产生意俄政治之必要与可能。”[82]感电虽仅为一纸电文没有实质的约束力但仍可谓是其自“九一八”以来对国事最为积极的一次表态指示着国民政府总体思路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正是在这一年蒋介石的政策倾向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六 政策倾向的变化

由于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加深以及国内形势逐渐向有利于抗日方向发展“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重心或迟或早要转向攘外方面。通常我们认为1935年华北事变是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这是从日本的压迫一面看但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身走向看1934这一政策倾向事实上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年春夏随着福建事变的平定及对共军事的初见成效蒋自认安内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对日抵抗逐渐成为他认真思考的问题。

19342蒋介石在浙江发表讲演指出“现在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已经到了存亡危急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同胞……必须个个人要效法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的精神和‘生聚教训’的方法来救国然后国家才能救转民族才可复兴[83]同月蒋指示有关军事部门立即将“东南国防计划北至海州、徐州、归德南至温州、漳州之计划制成”。[84]3他对陆军大学学员强调“我们弱国要抵抗强国不能靠武力而要靠我们的国民尤其是军人的精神和人格。”[85]这一系列集中表态和此前相比明显更多表现出对日抵抗色彩。

与此同时蒋介石发起被他视为“救国建国与复兴民族一个最基本最有效的革命运动”[86]的新生活运动。他指示运动的具体策划者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吾人今欲使国家乘机转危为安转弱为强必在大战之前夕竭力准备。予以为此种事业大概有两种一曰明耻教战即普遍的国民军事训练。一曰交通及基本工业之建设。”[87]此中提到的攘外准备的两种事业前者包含于新生活运动中后者即为次年春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张本。[88]另外1934年间他竭力向所属官兵推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洴澼百金方》等古典军事名著尤其推重《洴澼百金方》认为“我们在此时能得到这部书真好像国家民族得到了一个救星。”[89]指示下属“用心研究妥为运用就可以找到抵抗日本最新的方法。”[90]《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是明代抗倭大将戚继光有关部队训练的军事著作包含着戚继光抗倭战争中的经验总结蒋自称“于戚氏遗书寝馈与俱。心得之益独深且多。”[91]《洴澼百金方》是研究中国历代防御战略、战术及其得失的军事著作为历史上有关国家防御最为全面的著作之一。[92]蒋介石反复推荐上述几本著作反映其军事注目焦点确已有所变化

外交方面1934年夏蒋介石也有重要举措。193212中苏复交双方关系虽大为缓和但仍十分冷淡。1934年夏、秋杨杰、蒋廷黻相继衔蒋介石之意访苏蒋廷黻在与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亚尼科夫会谈中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国会同苏联肩并肩地抵御来犯的敌人。”[93]蒋廷黻访苏打开了中、苏两国的和解之门两国关系在对抗日本扩张的共同目标下迅速有了改善。当时苏方明确表示“蒋介石的军队同中国红军间不实现统一战线对日本的侵略进行严重斗争将是不可能的。”[94]而中、苏关系的改善使苏方意见受到蒋介石的重视这就为其此后寻求与中共接触打下了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攘外必先安内”的提法也逐渐为“安内攘外”代替。7蒋提出“可以拿我近来所提出的一个口号作为全国国民和军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安内攘外’四个字意思就是安内为攘外的唯一前提与必要的准备工作……只要国内真能统一安定集中力量攘外就有绝对的把握。”[95]“安内攘外”,曾和“攘外必先安内”并同使用蒋在此特别强调“安内攘外”,应是有所用心的。“攘外必先安内”强调安内安内可以攘外但并不必然指向攘外而“安内攘外”则将安内与攘外并列坚持安内

又肯定攘外。两者虽仅是字面变化倾向性的变化却已露征兆。事实上1934年开始蒋对“攘外必先安内”已很少使用[96]1935年后即基本不再出现。其所反映的思路变化从两次庐山训练中更可明显看出。

1933年第一次庐山训练蒋的注目焦点明显指向中国共产党虽然他也提到不能驱逐外寇收回失地保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是中国军人的“奇耻大辱”,“一定要刻骨铭心的记住”[97]但他谈论的政治、军事方针当时主要是针对中共武装的“一切的设施皆要以赤匪为对象”。[98]19347月开始的第二次庐山训练蒋已很少提及中共主要是进行民族精神的灌输及对外战争的战略战术教育。他手订的训练任务是“唤醒中华民国之国魂继承中华民族之道统……训练官兵统御所部奠定我军人救国保种千古不磨之事业。”[99]这期间他先后发表数十篇讲演详细分析了国际国内局势和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提出御侮图存的几个要诀要求充分发挥民族精神的力量与敌人作精神与物质的总体战。同时要求时时刻刻准备与敌作战强调“我们对外作战……从此时此地起随时随地要战胜敌人无时无地不是在和敌人作战。”[100]

从第二次庐山训练内容看蒋对未来反侵略战争确已作了认真思考关于御侮图存几要诀的基本思路在后来抗战具体实施中都有体现当时提出的强迫敌人近距离作战的设想和淞沪战役的发动就不无关系。同时其对所部的要求也明显向准备抗日方向转移。8他在庐山与徐永昌谈话时说到“我们现在讲不到整个国防须就现地现时随时储粮做工准备与敌各个抵抗最小限能做到敌人十分之一的力量。”[101]同时他更曾告诫部下“中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已经“临到我们的头上”,“可供我们准备的期间恐怕最多也只有三年因此国家民族的兴亡就完全看我们一般军人尤其是本团的学员在这三年内的努力如何。”[102]19361中国驻苏使馆武官邓文仪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会谈时也强调庐山训练表面针对中共实际则针对着日本侵略。[103]

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内”向与其相对应的“安内攘外”转移1934年前后是一个关键点。“安内攘外”和“攘外必先安内”虽没有绝对的区别两者间有相当的继承性但其政策重心的变化还是十分明显的。安内的内涵仍为三点但重点转向建设安内的方法向包容性方向有所发展安内攘外重心则明显向攘外准备方向转移。另外安内攘外顺序的判断也不再机械地论定先后。正如他在国民党五大上所总结的民族运动“对外应向国际为吾民族求独立平等对内应向民族为吾国家求自立自强。”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平衡进展方有成功之望”。[104]从这一意义说蒋介石后来实施的收束“攘外必先安内”、明确最后关头具体领土界限、与中共谋求接触等措施实际在1934年都已埋下了伏笔。

七 余 论

蒋介石在1934年间开始酝酿重大的政策变化和其对政策的把握和理解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密不可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判断是安内而后攘外政策本身也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因此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政策趋向的变化也实属顺理成章。1935年后国民政府的攘外准备更大规模地在全国展开攘外最后关头的具体限度逐渐明确为华北的保全安内的重心也明显向国家建设的方向转移这种重心的转变直接促成了1936年中国经济成为20世纪前半段的经济标杆。安内攘外的如上表现虽然由于“攘外必先安内”所具有的弹性仍在政策范围之中但和蒋30年代初强调的“攘外必先安内”内容确实已有相当距离。实质上抗战前两年国内各政治力间的冲突已更多地围绕着如何攘外即抗战路线问题进行西安事变某种程度上即可看作为不同抗战观念冲突激化的结果。

当然蒋介石这时加紧攘外准备并不意味着其已决心对日全面作战也不排除其继续谋求与日妥协。如他自己所说中国是弱国、穷国处于被侵略的地位中国的任务是尽力避免和推延与强大的日本之间的战争因此中日关系的主动权“全在乎日本之本身”[105]中国的因应终究须以日本的动向为依归。[106]蒋最终走上全面抗战之路首先是由于日本的步步进逼所致同时又受到国共关系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建设的逐步发展、抵御外侮能力的渐渐加强以及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潮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其个人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发展也和历史大趋势达成了相当的契合。确实从起初实际是难寻底线的退却到逐渐以保全华北作为最后抵抗线到最终奋起抗战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安内攘外”,再到1936年前后的“团结御侮”,蒋介石走过了在他看来是符合历史逻辑不得不走的漫长道路中国近代历史也经历了极为沉重而痛苦的一段。

附记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黄春生等许多师友的大力帮助杨奎松先生督责、鼓励、指导尤多铭此谨致衷心谢意。



[1] 参见陈先初局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安内攘外政策向联共抗日政策的演变抗日战争研究1992年第2 贺新城:《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统一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李云峰叶扬兵:《蒋介石安内攘外理论的两个层次及其关系史学月刊1996年第3

[2] 汪精卫:《对于黄膺白先生之回忆黄膺白先生故旧感忆录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版170

[3] 蒋介石:《国府成立四周年感想南京中央日报192975

[4] 蒋介石:《对山东省委及民众团体训话南京中央日报1929715

[5] 陈调元石友三等致南京国民党中央元电南京中央日报19291014

[6] 蒋介石1929719日致张学良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2215

[7] 蒋介石19291019日致张学良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2248- 249

[8] 蒋介石:《今日政府之责任与国民之地位南京中央日报19291028

[9] 蒋介石俭电南京中央日报19291029

[10] 此前学术界一般认为19317月为蒋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时间参见陈存恭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探讨安内攘外政策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4年版437严如平郑则民:《蒋介石传稿中华书局1992年版202

[11] 蒋介石:《为吁求和平告全国同胞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30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编印152

[12]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30149

[13]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30150

[14]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1

[15] 蒋介石:《团结内部抵御外侮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32

[16] 蒋介石:《外交为无形之战争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0482

[17]蒋介石:《修明内政与整饬吏治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0685

[18]抗日旬刊献辞抗日旬刊119319

[19]全国同胞只有一条路天津大公报193222

[20] 蒋介石:《革命军的责任是安内与攘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167

[21] 蒋介石:《一致奋起共救危亡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282

[22]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9台北中央日报社1976年版20-21

[23]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920

[24] 蒋介石:《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上海民国日报1932121

[25]外患危紧中之政局波澜天津大公报1932126

[26]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935

[27] 蒋介石:《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之关键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3479

[28] 蒋介石:《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4653

[29]孙科193381日致冯玉祥函民国档案1992年第2

[30]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1037

[31]参见杨天石1935年国民党内的迎汪倒胡暗潮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

[32]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生活知识2 卷第6 19368

[33]汪精卫:《最后关头汪精卫先生抗战言论集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8

[34]蒋介石:《爱民的精义与教民的宗旨庐山训练集新中国出版社1947年版186

[35]敌乎友乎 中日关系的检讨外交评论3卷第1112期合刊193412

[36] 蒋介石1931919日日记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275

[37] 张学良920日之谈话国闻周报8卷第3819319

[38] 蒋介石:《对江西剿共中路军将领的训话长城抗战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83

[39] 转引自杨天石胡汉民的军事倒将密谋及胡蒋和解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

[40] 蒋介石:《苏俄在中国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961

[41] 蒋介石告全国将士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435

[42] 蒋介石1932216日致宋子文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编第1453

[43] 何应钦转报蒋介石对沪事意见致蔡廷锴等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5辑第1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682

[44]陈布雷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89

[45]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外交评论3卷第1112期合刊193412

[46]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外交评论3卷第1112期合刊193412

[47]蒋介石193275日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559

[48]汪精卫致张学良鱼电国闻周报9卷第3219328

[49]蒋介石19321225日致张学良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563

[50]当时蒋曾明确表示此时以稳定抗日战线加强北方防御为目前之急务至于江西剿匪则只有付诸湘粤各军逐渐紧迫而扑灭之。”蒋介石1933328日日记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988

[51]蒋介石1933422日致何应钦电《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774页。

[52]蒋介石193336日致张学良、何应钦等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1614页。

[53] 汪精卫:《对于黄膺白先生之回忆》《黄膺白先生故旧感忆录》169页。

[54] 蒋介石:《爱民的精义与教民的宗旨》《庐山训练集》186页。

[55] 张学良:《告将士书》《张学良文集》第2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729页。

[56] 刘健群:《热烈的欢迎与诚恳的希望》《欢迎蒋委员长剿赤凯旋特刊》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处1933年编印1页。

[57] 饶荣春:《鄂豫皖剿匪军事的胜利》《欢迎蒋委员长剿赤凯旋特刊》9页。

[58] 蒋介石:《为吁求和平告全国同胞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152页。

[59] 当时蒋在有关电文中强调“今日之国事厥在巩固国本与力避内战。”“中央不但无加兵两广之意思而且无防备两广之用心。”表示如粤、桂不主动进犯湘、赣等省则“亦决不令其他各省军队越入粤、桂。”分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4850页。据徐永昌记载193512月他曾告蒋“中央对两广仍须当心蒋极言两广毫无问题并嘱余致意阎先生。”《徐永昌日记》第3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年版348页。据此看来蒋之表态当不纯为虚饰之言。

[60]刘斐:《两广“六一”事变》《文史资料选辑》第3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26页。

[61]周恩来关于大敌当前亟应团结御侮致蒋介石信》《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版141页。

[62]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921页。

[63]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180页。

[64]确定今后物质建设根本方针案》《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228页。

[65]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293- 295页。

[66]明耻教战》天津《大公报》1931107日。

[67]毛泽东选集》第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74页。

[68]蒋汪通电》天津《大公报》19341128日。

[69]参见孔祥熙:《敌我财政现状之比较》《孔庸之先生演讲集》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186;《十六至三五年度国库支出与物价比较》国民政府财政部国库署档案一四九1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70]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生活知识》第2 卷第6 19368月。

[71] 王鹤鸣:《登坛必究》卷22《辑夷情说》。

[72]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独立评论》第3519331月。

[73]天津《大公报》1932220日。

[74]章乃器:《农村破产中之安内问题》193348日《申报》。

[75]中国青年党暨国家主义青年团为日军进攻上海告全国国民》《民声周报》第1719322月。

[76]胡适:《从民主与独裁的讨论里求得一个共同的政治信仰》《独立评论》第141 19353月。

[77]沈钧儒等:《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生活知识》第2 卷第6 19368月。

[78]缪云台193573日致龙云函》《历史档案》1987年第1期。

[79]吴景超:《中国的政治问题》《独立评论》第13419351月。

[80]我们要说的话》《再生》创刊号19325月。

[81]丁文江:《假如我是蒋介石》《独立评论》第3519331月。

[82]蒋汪通电》天津《大公报》19341128日。

[83] 蒋介石:《民族复兴之要道》《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24页。

[84] 蒋介石1934213日致贺耀祖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298页。

[85] 蒋介石:《将官自强与强兵之要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53页。

[86] 蒋介石:《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810页。

[87] 蒋介石:《党政军设计之基本原则》《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100页。

[88] 关于设计委员会有关情况参见邓文仪《冒险犯难记》上台北学生书局1973年版158-160页。

[89] 蒋介石:《推进保安工作之要点》),《南昌行营召集第二次保安会议记录》19346月编印35页。

[90] 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126页。

[91] 蒋介石:《合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序》《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5165页。

[92] 参见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编中华书局1935年版惠麓酒民袁宫桂《自卫新知》原名《洴澼百金方》),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1933年编印。

[93]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亚尼科夫与蒋介石的非正式代表蒋廷黻教授的谈话记录》《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71年版644页。

[94]苏联对外政策文件集》646页。

[95] 蒋介石:《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142页。

[96] 即使提到也多从安定社会、充实国力积极一面来谈。如第二次庐山训练期间就谈到“我们要救国就要攘外要攘外就先要安内先要使整个国家能够彻底做到和平、安定、统一、集中。”蒋介石:《本团学员应有之心得》《庐山训练集》275页。

[97] 蒋介石:《现代军人须知》《庐山训练集》46页。

[98] 蒋介石:《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和训练的方法》同上书18页。

[99]蒋委员长手订庐山军官团团员首要之任务》《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105-106页。

[100] 蒋介石:《民族战争取胜的要诀》《庐山训练集》444页。

[101]徐永昌日记》第3149页。

[102] 蒋介石:《军事教育的基础》《庐山训练集》388页。

[103] 潘汉年:《关于与国民党谈判情况给毛泽东等的报告》19361112),《党的文献》1993年第5期。

[104] 蒋介石:《对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演讲对外方针》《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3657页。

[105]蒋昨日与记者谈话》天津《大公报》19341128日。

[106] 参见《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外交评论》第3 卷第1112 期合刊193412月。

阅读1470
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指定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F3AAGPGDYH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
FKYGFUDZ7
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