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博物馆发展方向
张小朋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网络建设,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
文博工作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完整保存和展示,为公众提供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了解和认知。在长期的职业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不足,以下汇报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形态全面影响下我对博物馆发展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希望能对推动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并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起到一定的帮助。
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期间1,院领导任命我负责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三项重任压肩,顿然使我感到无比沉重。三十年来的专业训练,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担任南京博物院一期工程中的建筑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我已经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和业务能力,相信能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但也正因为这么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对博物馆的思考,使我不愿意因循守旧地将信息技术仅仅当作一种技术手段来应用于博物馆,而是想实现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没有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无需再刻意地提出什么信息化,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自然而然地就基于这个基础,推进博物馆快速进入到精细化管理的阶段。因此,我所担负的这几项工作就涉及了博物馆的本质,必须要搞清楚博物馆为什么存在,博物馆究竟要如何发展。
为此,我在办公室贴了一张纸,提出了两个问题:你参观博物馆吗?你认为博物馆是什么?大部分来访的客人都被我问及这两个问题,他们很多人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因此,我认为更能够代表社会公众对此的看法。最后这张纸被写满了,大部分的答案是参观过博物馆,但多是小时候或很遥远的事了。他们大多认为博物馆就是藏宝的地方,有些人认为博物馆是可以提高文化修养的地方,但具体如何提高也说不清楚。有的人直接告诉我,就是因为南博有项目,他们才来寻求合作,否则也很难跨进博物馆。这个小范围的调查结论让我感到悲哀。在中国博协组织下,我参加了每一次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收集有从2008年开始的每一年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资料,根据各一级博物馆上报的运行考核数据,编写了我国首次公开发布的博物馆评估报告的第四部分——《2010年国家一级博物馆公共关系与服务评估报告》,其结论再次印证了这种悲哀,博物馆对社会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同程度只有56%2,以致于国内舆论一片哗然3。我们倾注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政府耗费了大量财力,建造了大量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可社会公众并不买账。我认为这不是公众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4。
值得欣慰的是,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完工后,以展览内容的多样性、陈列形式的创新性、服务手段的细致化,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截至到2014年底,一年间参观人次已突破235万,这可能缘于展览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2015年初,一家著名的市级博物馆馆长带队来南博交流展览工作,期间他问应该如何办展才能更好地吸引现在的观众。这个问题也曾经长期萦绕在我的心头,中国的博物馆历来呈现潮汐式和冷热不均的现象,公众节假日中的一些著名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处人潮汹涌,而大量的历史文化类综合博物馆却门庭冷落车马稀,透过这种现象,我发现了一个本质,就是和“人”有关系的博物馆容易成为热门,而和历史人物或事件没有特别关系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一般都很冷清。故宫和明清帝王密不可分,秦始皇、丝绸之路、马王堆汉墓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人和事,全都曾经写入过中小学的历史课本。因此,博物馆要吸引观众,一定要和“人”建立联系,同时社会公众一定要“存储”有预备知识。九十年代初,合肥万燕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民用VCD播放机,但是公众并不了解这种技术,于是公司花费大量资金做广告,普及视频压缩播放知识,培育市场,但是当市场成熟开始收获的时候,万燕公司却因资金短缺,黯然退出了市场。这个商业上经典的案列,充分说明了社会公众中预先“存储”有预备知识的重要性。2014年4月,浙江省博物馆举办了《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引起市民轰动,因为那些作者太有名了: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頫、黄公望、岳飞、张旭、文天祥、陆游,其中的几位还被杭州市民引为自己城市的人,其亲近之感溢于言表5。
《2010年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教育评估报告》指出:博物馆大部分基本陈列,无论是静态展示还是动态展示,观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既不能从本质上改变传统基本陈列的“教科书”式模式,也不能从观众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观众的反馈。其原因在于:科研滞后,没有科技成果支撑,导致展览缺乏深度:形式大于内容,不熟悉最新展陈方式,理念老套,内容与形式设计者缺少沟通;缺乏再创新,重点偏重文物,单纯追求让文物说话,不把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交流、互动和体验作为重要内容6。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建设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但这些博物馆无一例外地都是以物为基础、以过去为中心,这样的博物馆离现代人太远,展示的大部分物件早已淡出现代生活,人们很难对此引起共鸣。难怪有热心于博物馆的观众在微博上抱怨博物馆行业完全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退步到文艺复兴那些私人珍宝馆的水平,甚至退步到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的那个“博物馆”7。这种抱怨也来自发达的西方国家,美国一位博物馆管理者在自己关于博物馆的著作扉页上引用了自己13岁女儿的话:博物馆啊,都是无聊透顶的地儿,哪有人乐意去,我爹我娘还有那些老师,非得赶鸭子般把我们往那里赶,唯一的好事儿就是你能在博物馆商店买东西8。
我曾经讲过,博物馆应该是拿来“使用”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参观,并详细对比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异同,认为历史文化类博物馆是保存、展示人类过往知识总集的信息集散地9。因此博物馆必须尽最大可能将藏品以尽量接近原始状态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由社会公众在一定的专业引导下去判别这些藏品在过去的时代所发挥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0,这个“活”字说明传统文化资源要有活力,要现代人给予它活力,并且要使得这种活力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博物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活”的问题,大量的藏品藏于深闺,或仅仅以宝物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在留下对艺术或工艺的赞叹后,普通的观众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有用价值,因为博物馆割裂了物与物的关系、割裂了物和人的关系、割裂了人和人的关系,只有将这些弥补起来,才能创造博物馆的活力。
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物质基础,一切的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藏品展开,一件藏品在成为展品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这件藏品所承载的信息被博物馆一点点儿地剥离了,最终成为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孤零零的艺术品。根据《博物馆条例(草案)》的规定,博物馆通过征集、采集、购买、交换、接受捐赠和调拨等方式取得藏品,我国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为考古发掘。在这些见证物成为藏品之前,从名称到分类都发生了多次变化。首先,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严格以不同的文化层为年代标尺,以遗迹(如墓葬、房址、灰坑)为单位,一层一层地剥离覆盖物,将出土物聚集呈现出来,共同表现所处的时代、族群、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这时候的见证物被称为考古出土品;其次,进入博物馆后,大部分的博物馆按照质地将考古出土品分别入藏到不同的库房,如石器库房、玉器库房、瓷器库房、金属器库房、漆木器库房等,依靠藏品总登账、分类账维系联系,这时候见证物被称为藏品:第三,策展人依据选题构思、内容策划、空间尺寸、形式设计保护条件、研究结果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从藏品中遴选出一批进入展厅,形成面向公众展示的展览,这时候见证物被称为展品。即使是征集、购买来的藏品也有可能出现相关性,如出自同一人、同一派别、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物品。当这些见证物在博物馆里失去原来存在的联系后,它们就失去了作为见证物所具有的大部分意义,如同刑事侦查中的证物链断开了一样,不再具有作证的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带有时代、艺术、工艺特点的古董,而大部分几乎沦为“废物”,长期隐匿于库房之中。
博物馆是过往人类和自然历史的信息资源集散地,所展现的展品蕴含了过往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载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质所构成的见证物,如书画承载信息的载体是纸张、绢麻等,其他如陶土、石材、金属等,信息是附着于这些载体之上的纹饰、图案、造型、功能、工艺等等,而这种信息的表达是隐性的。博物馆展览所罗列的知识是研究者对隐性信息进行解读之后,传递给公众的。当时代久远以后,某些物品、事件已经从人类整体记忆所中失去了,公众又该如何去认知它?在考古工作里面有很多出土物没法解释,或者有很多解释,这是因为人类集体记忆中已经没有了对这件器物的记录了,只有靠专家、学者去研究,但是研究者对此的认识也是千差万别,博物馆把哪一个认知传递给公众?展览所采用的解读真的就是正确的吗?博物馆的研究者毕竟是社会中极小的群体,其认知也会受专业、眼界、信仰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而社会公众却是社会总知识集的承受、传袭、研究、发现、发明者,透过对博物馆收藏的见证物研究,社会公众能够填补、纠正、完善社会总知识集。
我国大部分博物馆中都有一大宗藏品——青铜器,很多博物馆都以收藏、展示有精美的青铜器而自豪,但是展出形式却是千篇一律,都是玻璃柜子盖着青铜器,再加上一个小小的说明牌,上面写的青铜器的名字很多观众都无法完全识读,这样的展览能让观众得到什么呢?青铜器到处都有,可铜矿却不是到处都有,那么这些青铜器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青铜器的来源大致有四:一是原始开采铜矿,冶炼铜锡铅的合金得到,二是由赐予得到,三是通过战争掠夺,四是交换、买卖得到。这四种来源涉及了古代社会的开采冶金技术、政治制度、战争、经济、交通等多方面的情况。博物馆应该办一个这样的青铜器展:这件青铜器虽然在甲地,但根据矿物冶金专家的研究,其金属成分和中原的某铜矿相近;甲地在汉初曾经是重要的诸侯封地,这件青铜器有可能是皇帝赐予的;根据古代交通史专家的研究,秦汉时期曾经修筑了甲地和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通道。如此展览,就避免了孤零零地将青铜器当作艺术品展览的局限,为什么我们几乎看不到这样的展览呢?因为博物馆缺乏这样的专业研究者,但是社会中不缺乏这样的研究者,只是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之间缺少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蕴含在社会中的知识很难进入到博物馆中。
作为专业人员,我遍历了全国所有省级博物馆和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发现所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都是以物为基础、以过去为中心,这样的博物馆和现代生活太远,不去参观也不会有太多损失。就一般人而言,凡是和自身没有关系的东西,对其关注度就不会太高。淘宝、微信之所以火,就是因为节约了时间、节约了金钱、拉近了人和人的关系,不用就会有损失,因此关注度就极高。我们知道,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所展出的物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每一件物品都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制作出来的,代表了人类能力的延伸。博物馆已经从对物的单纯展示发展到了讲展品背后的故事,这就是在讲人类的行为了,一连串相关的人类行为就构成了历史的进程。很多的博物馆展览讲到这里就也基本为止了,很难再深入下去。我们需要再深究一下,人类的行为是受什么支配的?我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能教人泪眼婆娑,为什么同样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展览,就很难让人热泪盈眶呢?这就是因为博物馆的展览没有和观众有情感的联系。
“互动”这个词儿在博物馆策展人圈里很热,经常听到讲要和观众互动,于是乎秀技术、讲故事、发问卷、扫二维码,一股脑地都涌现了出来,效果真的比那种冷冰冰的展览好多了,但仍然不够普及和深入。近年来,博物馆的微信公共账号搞得挺火,可是我手机中1300多个联系人,只有不到1%的非博物馆人关注了博物馆的账号,博物馆公共账号圈子里的几乎都是博物馆自己人在互捧、自娱自乐,可见博物馆文化离开普通公众还是很远,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互动公众不太感兴趣。我认为,互动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技术互动,这是最简单的互动,比如移动鼠标,光标就会跟着移动,点击触摸屏,显示就会随之变化:第二层次是内容互动,这种互动大部分只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作用,离开了这个环境,内容互动就慢慢失去了影响。比如参观博物馆展览,就是在参观时间内、在博物馆内,展览的内容和观众互动;高考前的考生和课本、习题大量产生内容互动,一旦高考结束,这种互动大部分就消失了。第三层次是情感互动,这是最高级别的互动,也是最能有效影响,甚至改变人的行为的互动。电影能把人看哭,就是剧中的人物和观众之间产生了情感的互动,有了这种互动,哪怕是最简陋的技术、最无厘头的情节,都无关紧要。博物馆需要的就是和社会公众产生情感的互动。
历史是由当代构成的,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融化成为了历史。正史是当权者按照自身的价值观、裁量史料所编篡,以重大事件、人物为主角,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布衣百姓很难进入到正史之中,但历史又是由每一个个体构成的,研究保存下来的个体资料,能让人们更为生动、真实地了解历史,认识到自身文化传承的脉络。应该有这么一种类型的博物馆,大量收集保存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将他们的一切用照片、文字、录像、语音等方式收集起来,并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那一定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试想,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后,母亲将他的小脚印存到了博物馆,这个孩子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育、卧病等每个人生节点上,都把自己的音容笑貌、感想、哀伤、喜悦传递给了博物馆,在他进入耄耋之年时,他会说,自己的一生就在博物馆里,当他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后人依旧能够通过博物馆来了解自己先辈是如何在这里生活、发展的。这样的博物馆怎不让人长久静思、泪眼迷离,以至难分难舍?
我从不反对宝物式博物馆和晒宝式展览的存在,也认为这类博物馆是保存文化艺术瑰宝的殿堂,但博物馆不能只有这一种类型。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弥漫社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挖掘、利用蕴含在公众之中的预备知识,架起沟通社会和博物馆的沟通桥梁,建立起和公众情感的联系,这样博物馆就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注释
————————————
1南京博物院从2009年4月开始二期改扩建建设,2013年11月完成,建筑面积达85000平方米,形成了集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非遗馆、民国馆和艺术馆为一体的“一院六馆”格局。其基本陈列获得当年的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南京博物院获得最具创新力的博物馆称号。
2中国博物馆,2012年增刊,总第108期。
3国家文物局给博物馆打分 国家一级博物馆刚及格,人民日报,2012年5月22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72318/17947070.html
4张小朋,智慧博物馆总说,东南文化,2013年增刊,博物馆建筑空间与新技术01
5“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http://www.cnarts.net/cweb/news/read.asp?id=280548&kind=%D5%B9%C0%C0
6中国博物馆,2012年增刊,总第108期。
7鞋楦儿,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及文博行业的年度吐槽,http://card.weibo.com/ article/h5/s?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cid=1001603795651367407166 &vid=1218508572&extparam=
8原文如下: Museums are dull boring places that no one wants to go to,but parents and teachers insist on dragging us there. The only good thing about a museum is when you can shop.很遗憾,我没有找到这本书,只是保留有这个扉页的照片。
9张小朋,数字博物馆的视角:使用博物馆,[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2月
10中共国家文物局党组,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体会,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2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