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演变史纲
苏东海
博物馆现象是一种古老而又常青的文化现象。原始的博物馆现象出现在距今廿多个世纪之前,中经几次重大的性质上的变异,直至演变成当代博物馆的这种新形象。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嬗变演进的历程中,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演变着。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博物馆一方面发展自己,一方面否定自己(所以我称之为演变史不说是发展史)。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当代博物馆与原始的古代博物馆相比已经面目大变,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是当代博物馆是从古代博物馆演变来的,要研究今天的博物馆,预测未来的博物馆就需要追溯到博物馆的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我们才能理解哪些是保留至今的博物馆的本质现象,哪些是属于时代局限性的现象而被克服了。才能理解博物馆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博物馆是个复杂的现象,我们不能不从多种角度去研究它的演变。从文化史角度来看,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经历了收藏珍品的原始形态阶段,收藏珍品、科学研究的复合形态阶段,收藏珍品、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的三职能复合形态阶段,以及当代的多职能复合形态等四阶段。从社会史角度看,博物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经历了私人秘藏阶段,社会上层开放阶段,社会公众开放阶段和博物馆发展外化阶段。从博物馆本身的业务角度来看,博物馆最古老、最本质的业务是保管,保管是博物馆一切工作最早的基础。随着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出现,科研业务就从保管业务中独立出来,实现了博物馆内部机制的第一次分工。随着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出现,教育业务就从保管和科研中分化出来,实现了博物馆内部的第二次分工。随着当代博物馆职能的多样化趋势,博物馆业务形式将会发生重大变革,新的业务分工将会导致博物馆更高级的系统工程的形成,导致博物馆最佳的整体效益的出现。
不论从文化视角,社会视角还是从业务视角来看,博物馆现象都具有时代特征。它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产物。它是在时代提供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又受着时代条件的限制,因此应把博物馆现象放在一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但是光把握时代性还不够,还要把握历史的连续性,把博物馆现象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去研究博物馆现象。
下面我们将按博物馆现象演变的四个历史时期加以阐述。博物馆的历史分期可以是多种的。我是根据博物馆本质特征的演变,参照世界史分期而划分为四个时期的。即:古代博物馆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大约公元前四、五世纪至公元十六、十七世纪),近代博物馆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大约十七—十九世纪),现代博物馆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约廿世纪上半叶),当代博物馆时期(廿世纪下半叶开始)试分述之。
一、博物馆现象的古代形态
我们研究博物馆现象是研究博物馆这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过程,变异过程。因此不要用现代博物馆的特征去要求和衡量古代博物馆现象、那时是处于博物馆的原始状态。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出现的博物馆现象就是要弄清博物馆现象的古代形态是怎样的,弄清博物馆的原始现象。
博物馆现象出现于奴隶社会
博物馆现象是怎样起源的呢?博物馆现象起源于珍品的收藏。收藏珍品是博物馆的第一现象,第一职能也是最初的博物馆本质。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原始艺术。如在欧洲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洞穴壁画。在中国六、七千年前仰韶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彩陶图案,四、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的雕刻艺术品。这种文化现象我们还不能说它是博物馆文化。人类文化现象早于博物馆现象。博物馆文化现象的出现要迟至私有制产生,奴隶社会的到来。在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使一部分人摆脱了体力劳动的重担,专门从事精神劳动,从而开始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伴随着文明时代到来的是财产私有制的发展。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这种个人占有财富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从物质财富的占有发展到精神财富的私人占有。搜集或掠夺文化珍品予以秘藏的现象就出现了。原始人是没有任何私有观念的,原始人创作的艺术品是完全公开的。到奴隶社会一方面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一方面私有观念的发展,就出现了私藏文化珍品的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就开始有了博物馆文化现象的萌芽。搜集珍品、私藏珍品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出现的,可以说博物馆现象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物。
事实正是这样。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孕育了欧洲博物馆文化的产生。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公元前四世纪,正值古希腊文化高峰时期,马其顿王之子亚力山大就王位,他是古希腊“最为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的学生。他在扩充自己的版图的征讨中,传播了希腊的文化。在他所到之地搜集了、掠夺了许多各地稀有之物和战争纪念品回来交给他的老师亚里斯多德整理和研究。到公元前四或三世纪,托勒密一世(或二世)在亚里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了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其中的缪斯庙就存放着亚里斯多德学园里遗存的珍品。这个收藏珍品的场所——缪斯庙就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最原始的博物馆了。在希腊史地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中形容亚里山大城:“城中最壮丽的公共庙坛和王室,这些宫殿占全城面积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王室的一部分就是那有名的亚里山大里亚博学园,里面有游览的场所,集会的厅堂等。”[1]这些场所和设施可以说开始有了博物馆文化现象的含义。表现了对珍品有了一定规模的收藏、积累,有了一定的保管的场所,因此有人称之为亚里山大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在宫殿里设立缪斯庙又把珍品放在缪斯庙的含义。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是9位女神的总称。她们和太阳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智慧和知识的群体,成为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精神力量的象征。缪斯神庙就是体现这种精神力量的崇高场所。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毕得哥拉斯的讲学之处都设有缪斯的神庙,象征着这些学园是智慧的场所。托勒密王朝把他们积累的珍品放置在宫殿里的缪斯庙中,赋予了这些文化珍品以最崇高的地位。显然他们认为只有这些珍品才配放在象征智慧和知识的缪斯神庙中。可以说博物馆现象一出现就和某种文化现象的崇高价值观联系着的。把博物馆视为文化的殿堂的观念一直延续到十几个世纪之后现代博物馆的诞生。
古希腊出现的上述博物馆文化现象,还不能说是成熟了的博物馆现象的古代形态。事情还在发展。延至古罗马时代,这种博物馆文化现象开始成批出现了。罗马文化基本上是希腊文化的继续。日趋腐朽的奴隶主阶级对文化珍品的搜求和占有更加贪婪。加之战争频繁,统治者在武力征讨中掠夺了大量珍宝。在他们的府邸中陈列着各种珍品和稀有古物,称为“奇观”。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立的神殿里,以收藏异兽海怪的巨骨和兵器而煊赫一时。罗马皇帝维斯佩基安的“和平圣殿”里收藏了许多艺术瑰宝成为当时的艺术中心。罗马时期私人收藏艺术品的风气日趋兴盛。有的开辟陈列室供客人观赏,有的还在花园里展览动物和植物,出现了动植物园的雏形。
博物馆的古代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但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并没有消失。在欧洲中世纪社会里,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是经院哲学,文化上实际就是教会文化。最有知识和文化修养的是僧侣。恩格斯指出:“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2]但这不等于说长达一千年的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完全处于中断与空白之中。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十四和十五世纪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显然这是非历史观点的。实际上欧洲文化领域的这种扩大也包括博物馆文化现象的扩大。过去在奴隶制社会兴起的皇室、贵族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在中世纪教会里有进一步发展。法国、意大利、德国、俄国等许多国家的中世纪大教堂都专门开辟了珍品室保管和陈列珍奇物品、法器、圣象、写本、教主遗物。教皇所在地梵蒂冈就有收藏天主教历史文物、珍品、香客礼品的地方。使徒宫是专藏绘画的地方。传教士是一支精神上的远征大军,所到之处带回了种种珍奇物品、异地特产,大开人们眼界。教会也以展示这些珍品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力量,从而扩大教会的影响。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德国境内的哈雷、瑞士的圣莫里斯修道院都以收藏宗教文物丰富知名。世俗文物的收藏也有发展,多集中在宫廷、贵族宅邸、庄园、城堡之中。
中国古代的私人收藏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藏画、藏钟鼎古器物起源很早。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就出现了“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藏马”,“王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汉书》《梁孝王传》载:“武有彝尊,值千金,戒后世善宝之,勿得以与人”这种秘藏之风一直是中国收藏家的传统。《晋书》《张华传》记载的收藏事迹更具体: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10月,武库失火,累代之宝及汉高祖斩白蛇剑、王莽头、孔子履,都被焚毁”。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收罗的珍品不仅有历代宝物而且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文物。《隋志》记载隋炀帝(公元605—617)“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玩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台,藏古画。”唐代石窟雕塑艺术发展,佛像林立,中国史学家范文澜称之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3]。但这和传播佛教有关,不属私藏范围。宋朝文物私藏之风盛行,藏品数量大增。宋室收藏的古器物多达万件以上。有专门的建筑保管藏品。两宋开始,对藏品研究有很大发展,目录学、鉴定学有重大成就。知名的有刘敞的《先秦古器图》,欧阳修编著的《集古录》(十卷),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著的《金石录》。吕大临的《考古图》(十卷)和《宣和博古图》都是重要的文物著述。文物的分类、藏品的登录项目都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总起来说,博物馆现象起源于收藏珍品。这种文化现象最早的一批出现在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之中。中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长达十几个世纪的发展,藏品的种类规模越来越扩大,保管文物的场所和设施越来越完备。从寄放的寺庙到专门建筑的厅台楼阁,藏品有了分类和目录,甚至有了包含鉴定内容的图录,这就形成了博物馆的古代形态。博物馆获得了自己的第一职能,最早的本质——收藏珍品。
从社会视角来看,秘藏是博物馆古代形态中的一个特征。这个阶段博物馆文化与公众无关,博物馆文化现象处于封闭之中。博物馆古代形态的这一特征在之后的发展中将被逐步否定。
二、博物馆现象的近代形态
博物馆的近代形态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近代形态的博物馆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在近代形态中,博物馆的第一职能进一步完善,同时博物馆获得和发展了自己的第二职能,出现了博物馆的第二种文化现象,即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现象。资产阶级革命敲开了博物馆殿堂的大门,博物馆有限度地对社会上层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
博物馆形态从古代向近代的过渡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之中。资本主义生产从南欧到中欧陆续兴起,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新兴城市不断诞生,以市民、商人、新兴地主为基础的近代君主国家同中世纪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罗马天主教会相对抗。市民阶级也就是资产阶级的前身,成为社会对抗中的革命力量的代表。资产阶级发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一次反封建宗教统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个运动以复兴古典学术和艺术为口号,故名文艺复兴,实际上这个运动既不限于文艺也不是复古而是近乎托古改制运动。但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社会上确实掀起了学习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在文艺复兴的浪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进一步发展起来。1453年与希腊文化有继承关系的拜占庭帝国灭亡时,拜占庭学者和教师大批迁居到西欧,带来了比西欧更高的文化。大批希腊著作的手抄本和从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艺术珍品一起在欧洲人面前重现了古代文明的光彩。从而引发了在新的达官富贾、新兴地主中兴起的收藏和鉴赏古董的热潮。收藏珍品的文化现象从皇室、教会普及到了市民阶级。据穆勒统计,那时德、意、法、荷兰四国的收藏家多达千余家。这些私人藏品以后多为博物馆收买奠定了欧洲各大博物馆的藏品基础。其中出名的如:意大利的梅弟奇和贡萨加家族、埃斯特示族的收藏,法国的让·贝里·布隆迪公爵的收藏,德国的奥古斯都一世的收藏等。
十七世纪中叶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最后终结和近代历史的开始。十七、八世纪欧洲各国先后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民主与科学。这与近代博物馆的诞生是密切相关的。近代科学与博物馆留待下面谈,这里先谈民主运动与博物馆。
文艺复兴运动虽然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那次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主要是反对神权的运动。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中发起的启蒙运动则是针对封建特权,是从根本上反对封建意识形态的。在思想运动中居领导地位的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他们通过编篡、出版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传播唯物论,传播民主思想,以科学知识武装革命人民。他们的反封建思想斗争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先声。在资产阶级掀起的民主运动中,在社会开放、知识普及的浪潮中,博物馆的殿门被革命敲开了。博物馆转到资产阶级手中,成为资产阶级很重视的一块文化阵地。一位法国研究者发现近代博物馆是同百科全书一起出现的。在英国,张伯斯百科辞典的出版与不列颠博物馆的建立同时。在法国向公众开放卢浮宫的藏品与百科全书派首次出版其成果同时。这不是巧合而是资产阶级知识开放运动的共同产物。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欧洲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了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继卢浮宫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私人博物馆也相继开放,从而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应该指出,十七、十八世纪开始诞生的近代博物馆虽然是社会开放的产物,但其开放是有限度的。名义上是开放,实际上要对观众进行选择,被允许参观是一种恩赐,是上层人士的一种特权,一般普通人是进不了博物馆的。博物馆的大门虽然被敲开,但它本身仍极力保持着艺术殿堂、科学殿堂的神圣地位。那时,神圣仍然是博物馆的重要特征。博物馆的社会化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博物馆科学研究职能的兴起
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在欧洲出现了博物馆的一种新现象。这种新的博物馆现象就是科学博物馆的出现。这是与收藏珍品不同的一种博物馆文化现象。在博物馆里收藏的是动物界、植物界的标本,古生物、古人类和矿物岩石标本以及测量学、天文学的工具,地球仪、天体望远镜、显微镜、温湿度计等等。这些标本、器械、仪器进入博物馆不仅扩大和改变了原来藏品的内涵,而且产生了博物馆的新职能,第二职能,即科学研究职能。
近代科学诞生于十六、七世纪。当自然科学从形而上学的方法进入实验科学方法阶段以后,各门科学都在自己的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材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进展。数学进展最快,力学也很快成熟,近代化学、生物分类学也相继发展起来形成近代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时,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原始资料的科学博物馆就应运而生了。博物馆往往就是科学家工作的场所,藏品就是科研的对象或资料。当时英国的哲学家培根主张多建这样的博物馆为科学服务。这时博物馆的收藏进入了有科学目的的搜集,有系统的发掘。藏品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体。由于标本和原始资料集中在博物馆中,博物馆自然的形成了科学研究的中心。在欧洲往往是博物馆先于分科的研究所的产生,博物馆往往成为建立相应的科学研究所的基础。十七、八世纪出现了一批为科学服务的博物馆。如,1751年成立的德意志科学博物馆,1748年成立的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1753年作为大英博物馆一部分的大英自然博物馆等。到了十九世纪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自然科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这个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明和新发现比前三个世纪的总和还多一倍。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之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博物馆或科技博物馆。根据哲学家笛卡尔建议于1779年在巴黎创建的国家科学工业博物馆,是世界科技博物馆的先驱。有代表性的如1802年成立的法国工艺研究院的技术博物馆。1851年检阅工业革命技术成就的伦敦万国博览会震动世界,在这个博览会带动下各国相继产生了不少科技博物馆。继近代自然科学之后,近代社会科学发展起来,随着又出现了一批人文类型的博物馆。如1873年创立的德国皇家民族博物馆,1878年巴黎人类学博物馆,1825年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等。
博物馆双职能的形成,博物馆业务的第一次分工
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职能虽然发轫于近代科学,但是这种新职能并不止于对学科的研究。博物馆科研职能的内涵继续扩大,出现了对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首先出现的是对藏品管理的科学研究。在古代博物馆中出现的藏品目录和图谱是对藏品管理的初步研究。近代博物馆中藏品数量和品种有巨大发展,藏品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日益迫切。其中最迫切的是藏品的科学分类。博物馆藏品分类学的研究几乎和生物分类学的研究同时期发展起来的。1735年出版的生物分类学名著《自然系统》的作者林奈就是以博物馆为基地进行生物分类研究的。林奈23岁时就开始担任瑞典龙德大学植物园园长,他以地区性博物学家的工作为基础并引用了远方国家博物学家的发现,创造了林奈分类法。博物馆藏品分类学的发展也在这一期间。1727年博物馆学研究者尼克里阿斯著的博物馆学教科书中提出了自然标本和人工制品的分类法。这个分类法在当时成了收藏家进行藏品分类的参考书。丹麦的《汤姆逊分类法》出版,各国都加采用。
科学博物馆的诞生使博物馆开始获得了科研的新职能。这种新职能对博物馆内部业务建设也逐步发生重大影响。过去博物馆的藏品是杂乱陈放的,人们进行观赏并不需要按什么逻辑的顺序去进行。近代博物馆由于增加了科学目的和科研职能,因此就需要加强对藏品的研究,进而推动了对藏品管理的科学研究,这就提高了科研职能在博物馆内部的独立地位,形成了博物馆内部的保管、科研双职能机制。博物馆的科研职能从保管职能中独立出来是博物馆内部机制的一大变化,是博物馆发展中内部的一次重大分工。对博物馆本身进行科学研究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批博物馆学著作,从而开始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近代博物馆在东方
在东方,近代形态的博物馆并没有自发地产生。这是和东方长期处于落后的经济制度之中有关。以收藏珍品为主旨的古代博物馆在中国和日本都是盛行的。中国的帝室和私人收藏十几个世纪一直盛行不衰。日本于公元八世纪建立的正仓院是世界保存下来最早的古代博物馆建筑。但是东方出现近代形态的博物馆则是由西方引进、移植的。中日两国大约都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提倡和引进西方近代博物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晚清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都致力于向西方学习。其中办博物馆就是“开民智”的重要措施。日本明治维新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近代博物馆也得到发展。明治年间就建立了85个馆,大正年间建立了115个馆。而中国维新失败,引进西方博物馆的高潮迟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到来。
总起来说,博物馆现象的近代形态从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为开端,中经西欧的启蒙运动、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到十九世纪末共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发展,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从文化视角看,收藏职能更加发达,科研职能迅速发展,形成了博物馆双职能复合形态。第二职能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本质属性,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而且由于科研职能固有的特性,促使博物馆加快了本身建设的科学化进程,实现了博物馆业务的第一次重大分工。博物馆的实践和理论在此期间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从社会视角看,近代博物馆是随着社会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秘藏到开放,从为私人到为社会这就是博物馆现象的一次大变异。古代博物馆的文化现象只存在于统治者少数人之间,享受这种文化是尊贵者私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近代博物馆诞生之后,博物馆向一定的上层人士开放,博物馆现象就由个人的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个人到社会,从秘藏到公开这是博物馆第一次飞跃,是博物馆特性的第一次变异。
有人看到近代博物馆中收藏职能日益发展,科研职能已经形成,教育职能开始出现,社会化进程也已开始,就认为这就是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其实,把博物馆在某一时代的形态当作典型形态是一种对博物馆定型的看法,并不恰当。近代博物馆仍在变异之中,在向现代博物馆转化中将会迎来新的突破和飞跃,将会产生博物馆的新的观念。
三、博物馆现象的现代形态
进入廿世纪以后,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博物馆现象的现代形态进一步形成。博物馆的第三职能——社会教育职能有了大的发展,与第一第二职能鼎足而三构成了现代博物馆的三职能复合体。博物馆的社会化进程也达到了新的阶段;向社会大众开放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之一,博物馆的社会价值日益为公众所认识。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崛起
社会教育职能的崛起是博物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界碑,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新特征。早在十九世纪的近代博物馆中就已经孕育着社会教育的新职能。那时由于科学研究职能的加强,博物馆藏品已经不是杂乱陈放而是纳入一定的科学体系,分门别类地放置在库房里。参观和使用博物馆的藏品是在库房中进行的,藏品的保管和展示混为一体。后来,把藏品从库房中提出另辟陈列室展示,使藏品转化为展品,这是一次重大突破。这一突破带来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诞生。过去观众在库房中参观藏品固然也可以得到教益,但那是观众自发摄取的。而博物馆方面有目的有组织的陈列藏品,有计划地对观众施以影响这就形成了一种教育行为了。博物馆的这种教育现象大约出现在十九世纪。像1852年建立的德国纽伦堡日耳曼博物馆就是按史前时代、罗马时代、德国时代三个系统六个展室组织陈列,帮助观众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面貌。在陈列手法上这个馆最早采用组合陈列法。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也是含有宣传教育目的,是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各国科技的成就。举办这种轰动社会的大型博览会显示了实物的宣传教育价值,实际上扩大了以实物教育为特征的博物馆的影响。这时博物馆的教育价值开始为有识之士所认识。1873年美国皇家艺术学会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馆,皆具有教育及科学的目标。”1880年美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著《博物馆之功能》明确提出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观点。
博物馆与教育渊源久远。虽然教育现象比博物馆现象出现的早得多,但古代学校与古代博物馆则差不多是同时出现的。亚里山大城的学术文化中心既有古代博物馆形态的缪斯庙,又有古代学校形态的讲堂。中世纪的学校和博物馆都在教会统治之下,世俗所办则是一种补充。在资产阶级提倡知识开放和进行教育改革运动中,有趣的是近代博物馆也是和近代学校同一时期诞生的。近代学校实行的是双轨制,培养社会上层人材和培养普通人材是在两种学校系统中进行的。高等教育只有统治阶级子弟才能进入。而博物馆当时也只为上层人士开放。到了十九世纪,由于工业发展的直接需要,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初等学校成倍增长。这时博物馆教育应运而生,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开始发挥了社会教育作用。可以说博物馆社会教育产生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廿世纪,是在另一种力量驱动下崛起的,体现着另一个时代的新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侵略反侵略战争连绵不断。廿世纪上半叶,五十年间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和战争准备充塞了这段历史。启发民族意识,培养爱国精神,灌输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是各国国民教育的主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思想教育的主题。博物馆恰恰是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好场所,博物馆教育遂为各国普遍所重视。在第一次大战前的一二十年间博物馆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潮。德国在1900至1920年间新建了179座博物馆,致力于培养对德意志国家的崇拜。英国博物馆1850年为59个,到第一次大战前增至295个。美国在廿世纪初也有一个博物馆新发展时期。在这次博物馆大发展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博物馆横向组织的相继建立。1889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协会,出版了会刊。1903年在德国召开了欧洲第一次博物馆馆员会议。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出版会刊《博物馆新闻》。1915年北欧各国成立斯堪底纳维亚博物馆协会。各国的、地区的博物馆协会的出现是博物馆事业兴旺的一种现象,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有力杠杆。
两次大战之间的世界博物馆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暂时和平时期,世界博物馆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高潮。战后这次高潮是在博物馆的世界组织产生后形成的。1926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立博物馆协会的基础上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这是第一个博物馆世界组织,是30年代世界博物馆运动的纽带。1934年国际联盟学术合作委员会举行万国博物馆专家会议,同年出版了两卷本《博物馆学》。这部著名的博物馆学大部头专著对博物馆的理论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出版后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促进了博物馆学研究,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二次大战前的二十年,博物馆的大发展也有客观需要。战争推进了工业发展,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普及。在30年代世界出现了科学技术博物馆发展的新局面。北美洲取代欧洲成为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博物馆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美国。1933年芝加哥成立了规模宏大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在其影响下科技博物馆运动迅速推向全美。1937年巴黎大学创办的“发现宫”是博物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知名的典型。这个馆打破传统科技馆静止的陈列,面向观众表演或现场实验科学知识并向观众提供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设备。这是当时大学里流行的实验教育学思想的体现。“发现宫”把博物馆科普教育的职能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在此期间,法西斯国家十分重视利用博物馆进行法西斯教育,鼓动战争狂热。意大利1926年建立的罗马帝国博物馆,1938年建立的墨索里尼博物馆;纳粹德国建立的祖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都为战争服务成为军国主义的重要宣传手段。日本博物馆在国家法西斯体制中是颇受重视的一个部门。文部省于1932年接管了博物馆协会,把博物馆纳入了官方的战争宣传轨道之中。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从教化总动员时期进入总体战体制时期,博物馆进入法西斯体制之一翼阶段,对战争的配合十分密切。如1942年在文部省主持下制定的配合侵略战争的“大东亚博物馆”计划以及一些特别展览等。法西斯国家30年代的博物馆运动是围绕战争而发展的。
苏联社会主义博物馆出现,中国现代博物馆兴起
社会主义博物馆的出现,在博物馆演变的历史上具有崭新的意义。与西方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注入到了博物馆概念之中,从而使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兴起时,莱比锡工人教育联合会受伦敦万国博览会的启发,由倍倍尔主持筹办了小型的科技陈列,帮助工人提高知识水平。但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国家直接领导了博物馆的建设事业。十月革命刚胜利,十一月人民教育委员会就发出了《致工人、农民、士兵、水兵和俄罗斯全体公民书》宣布博物馆、图书馆等所有文化财富都真正属于人民了。接着1918年1月召开全苏代表大会正式宣布博物馆为全民所有,并做出发展国内博物馆工作的决议,要求博物馆成为教育的泉源。苏联社会主义博物馆一开始建立就强调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强调苏联博物馆是向人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职能的发挥上,苏联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显著成就和自己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苏联博物馆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陈列主题结构是苏联博物馆陈列体系化的基本方法。30年代反对陈列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后,对博物馆实物特征的掌握前进了一步,苏联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断地得到加强。苏联博物馆的发展是迅速的,十月革命前只有180个,到四十年代发展到近千个,在全国形成了博物馆网。
廿世纪初,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博物馆实践。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中国的土地上陆续出现了一批博物馆。这批博物馆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办的都是以西方近现代博物馆为模型。`因此中国博物馆一开始就是具有比较鲜明的科研和教育的作用。中国博物馆事业一开始就由国家和各省的社会教育部门领导。中国第一座国立历史博物馆就是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在三十年代中国也有一个博物馆运动,形成了中国博物馆建设的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一方面受世界博物馆运动的影响,一方面与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关的。据统计1928年全国博物馆为21个至1934年短短五、六年就发展到250个。大型博物馆如国立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自然博物院相继筹建,各省也纷纷建馆。1935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诞生,发行会报、刊印丛书。1936年举行年会讨论学术、规划事业。战前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八年抗战,中国博物馆事业又处于困顿之中。
中国现代博物馆的另一引进途径来自苏联。30年代中央苏区和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博物馆筹备机构和展览会都已开展了相当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如同苏联党和政府一样是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在战争环境中对革命文物的征集和历史文物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只是受到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中国现代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总起来说,廿世纪以来博物馆的三职能逐步完备,形成了三职能鼎立的文化复合体。博物馆的现代形态我们比较熟悉,不再赘述。这里就博物馆这种文化复合体的内部关系谈一点认识。正如同科研职能在博物馆的出现,从本质上扩大了博物馆文化原有的内涵一样,社会教育职能的崛起又一次从本质上扩大了博物馆文化的含义。博物馆文化现象的本质属性因而更加丰富,更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博物馆更富有生命的活力。三职能的相继诞生是博物馆职能不断强化的过程。新职能的诞生并不是对旧职能的否定而是从旧职能中衍生出来的。博物馆的第一职能是博物馆最古老的职能,物的收藏是博物馆多质中的核心,离开了物博物馆就失去了最本质的特征。科研职能的出现就是以物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在博物馆这种文化体中生根,离开了物是不可能的,物是博物馆科学信息的载体。离开了物就没有博物馆科研的特色,也就失掉了博物馆作为科研基地而存在的特殊价值。一些博物馆实践较少的研究者,往往对博物馆物的作用体会不深,对物在博物馆本质中的地位估计不足,因而容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从物中游离出来,失去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如此。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现象出现,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它不是凭空植入博物馆的。它是博物馆第一、第二固有职能的延伸。博物馆教育是一种围绕着物化的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着物,博物馆教育现象才会呈现异彩。一些研究者看到博物馆教育在博物馆中的前沿位置和显著作用,就误以为教育是博物馆最本质属性,这恐怕是不全面的。我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多质的复合体,对它的三职能应历史地看、辩证地看。所谓历史地看,三职能在博物馆现象中是依次出现的。第二职能是第一职能的延伸,而第三职能则是第一、第二职能的延伸和扩展,三者是同心圆的关系。中心圆是物的收藏,内圆是科研,外圆是教育。所谓辩证地看,三职能是相互渗透的,是复合体而不是混合体。博物馆三职能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合理发挥三职能的作用才能求得博物馆最佳的整体效益。
三职能在博物馆中产生了相应的保管、科研、教育三项业务。对业务的管理体制,各时期、各国是不完全一致的。业务部门的设置是发挥业务职能的外在形式,是可以不断改善和改变的。对三项业务可以分工但不要分家,只有保证整体上处于最佳效益才是业务分工的最佳形式。
四、博物馆现象的当代形态
现代博物馆发展到廿世纪下半叶时,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博物馆文化现象和博物馆社会现象。这些新现象超越了现代博物馆既定的内涵,出现了博物馆的新形象。由于现代博物馆的诸概念发生了重大的本质性的突破,博物馆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形成博物馆的当代形态。但是博物馆当代形态的基本特征我们还不能像过去的几种形态那样陈述得明确。因为当代形态正在发展之中,处于历史的进行式中。对当代博物馆的历史进行概括还需要等待实践。目前我们只能对博物馆的新形象做一点粗略的分析和简单的描述。
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博物馆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新的历史条件就是战后的和平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二次大战后,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产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很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国际社会进一步开放,和平进步事业不断前进,人类新的文明时代正在到来。凡此种种都为各国文化的新发展创造着条件。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种种新趋势。其中与博物馆发展密切的趋势有:科学技术普及化趋势,文化消费高档化趋势,文化民族化趋势和文化回归自然的趋势。这四种趋势不能不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廿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现代博物馆已经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加之50年代以后电视和其他当代文化工具的发展,博物馆处于激烈地文化竞争之中。形势逼迫博物馆进一步现代化。在竞争中当代博物馆出现了与上述文化趋势相应的新现象。试分述之。
第一,从科学研究向大量科学普及职能发展的趋势。作为博物馆的科研职能最鼎盛的时代是在十八世纪前后,实验科学发展的时期。博物馆对自然科学的分科提供了研究资料和研究场所,成为不同学科科研中心。产业革命后,科技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博物馆同时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当代博物馆中,博物馆对科学的研究发生重大作用的时代可以说过去了。许多科学试验更多地依靠计算机,依靠一、二次资料信息。科学家不必到博物馆来,不必依靠对原始资料、零次文献的直接掌握。(当然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某些方面还是依托博物馆为基地的)从博物馆对社会的科研职能来看,逐渐向科普职能转化。战后,50年代以来科技馆、科学中心在世界各地成倍增长。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科技馆的数量有900多座,其中五分之三以上成立于50年代以后。科学的昌盛是建立在科学普及基础上的。美国人就很重视参观科技博物馆。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估计,美国每年有1.5亿人参观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比去观看垒球、篮球和足球比赛人数的总和还多。据分析一方面是父母希望子女对科技感兴趣,这对孩子前途很重要,一方面是成年人本身希望补充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而政府方面则希望通过提倡科学促进经济发展。这是科学发达国家有远见的措施。科技馆的大发展提高了博物馆在社会上的地位。科技馆在博物馆界中不仅数量发展领先,而且陈列先进。科技馆在陈列技术和陈列手段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比其他类型博物馆更新颖。博物馆的科普职能还在强化。科技馆的藏品从历史的到今天的以至预测未来的无所不包。博物馆的含义已经从历史走向未来。在科技馆中博物馆的历史感日益淡薄而现实感则日益加强。人们不再说:老掉牙了,该送博物馆了。
博物馆的科普职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从博物馆三职能中发展起来的。首先,博物馆科普教育是围绕物进行的。宇航博物馆的展品就与电教馆的教材不同,它是物化的教育。其次,它是通过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博物馆的科普活动是博物科研指导下的产物。第三博物馆科普职能是科研和教育两职能结合的结果,它进一步提高了博物馆教育社会化的程度。所以我们不说科普是博物馆的新职能,实际上是三职能的新发展。
第二,适应精神消费高档化趋势。战后在人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地提高了。由于教育的普及,知识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精神消费高档化的趋势。参观博物馆就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文化活动。旅游也是一种高档消费。旅游业的兴起很能说明这种文化消费的高档趋势。在文化的追求中,人们不但要吸收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营养,还渴望观光、学习异国、异民族的文化。这种需要只有在社会温饱后才有条件去满足。旅游从少数富有者独享,发展成社会公众乃至在校学生、退休工人都能问津的文化生活是近三十年的事情。据官方旅游机构国际联游会统计:196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者仅7210万人,到1970年猛增至1.59亿人,十年翻一番。旅游收入从68亿美元增至179亿也翻一番。从1970年至1980年旅游人数继续大幅度增长,1980年旅游人数为2.8亿人比1960年翻二番,国际旅游收入翻了四番。旅游业的大发展,触发了博物馆的大发展。旅游业叩击着博物馆的大门。近30年间旅游事业与博物馆事业相辅相成,形成了共生共进的关系。参观博物馆成了旅游的重要项目,世界上许多文化古迹,著名博物馆成了旅游热点。旅游者视博物馆为了解一个国家的“好望角”。博物馆为了适应来自旅游的大批观众的需要,其职能也有新的转化。单是科研和教育的职能对服务观众来说已经不够了。许多博物馆增加了娱乐的项目和设施,甚至与其他娱乐事业组合成文化中心以增强吸引力。许多严肃主题的陈列也尽量向趣味性、可读性发展。一些大型博物馆分解成小型的专业分馆群,大型陈列分解为许多专业小型陈列以适应快节奏参观的需要。美国一个博物馆搞了一个5分钟美国史展览,保证观众在最短时间里摄入为之准备的信息。浓缩内容、提高陈列质量是当代博物馆为之努力的主要方向。
在文化生活高档化趋势下,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就是文化娱乐的需求。在工业社会紧张喧嚣的生活中闲暇时间是很宝贵的。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休息和积蓄精神再生产能力的积极方式。博物馆是提供高尚文化娱乐,培养生活情趣,满足美感要求的场所,博物馆应该强化这方面的职能。但娱乐的职能应该是博物馆固有职能合乎逻辑的发展而不是硬贴在博物馆上。事实上博物馆不能完全迎合人们对娱乐的需要。因为博物馆的物不是娱乐工具。为了吸引观众可以把博物馆和游乐园、电影院放在一起成为一个文化中心,但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在自己的业务中增加文化情趣和娱乐成分,但博物馆本身恐怕不能说是一个娱乐机构。人们在博物馆所进行的积极休息、文化享受日益包含更多的娱乐成分这是明显的事实。但博物馆的娱乐成分是否能发展成独立的职能并形成博物馆娱乐这个概念,博物馆实践是否能围绕娱乐发展,都还要等着看。
第三,适应宣扬文化传统的使命。由于文化的竞争和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国力雄厚国家的文化传播力量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更大。有识之士已经提出警惕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倾向。各国包括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本国文化传统的宣扬。英法这样发达的国家也在竭力发扬本国文化,抵制一体化倾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很重视把博物馆作为传播知识、增进民族意识、保卫民族文化的场所。像坦桑尼亚对苏库马文化传统的抢救和宣扬就不遗余力。坦桑尼亚苏库马博物馆20年来一直致力于这项事业。许多非洲国家和中东国家非常重视文物的保存,出口限制非常严格。在世界文化中出现的宣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是世界文化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民族文化越灿烂,世界文化越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彩局面。在这种趋势下,赋予博物馆以特殊的使命,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精华之所在,要观摩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最主要的窗口就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长城、秦俑馆,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博物馆,威尼斯的文化区域,法国的卢浮宫以及许多国家的知名的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文化名城都为传播本民族文化传统作出贡献,自己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第四,适应回归自然的趋势。在当代工业异常发达,人工制品充斥各个领域的形势下,人们面对千篇一律的机器产品产生厌倦情绪。趋向自然,欣赏自然,向往自然日益成为一种心理潮流。连建筑、家具都呈现回归自然趋势。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长在他为一本图册写的序言中指出:当代物质享受与精神空虚之间的分岐威胁着生活中各个方面。确实物质的单调带来精神的空虚。工业越发达,人们越是珍视历史文化遗产,越是珍视原始、质朴的物品。机器制品越精致越普遍,人们收藏原始粗糙的旧品的热情越高。回归自然的趋势就这样发展起来。把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纳入博物馆正是对这种趋势的适应。古老的露天博物馆又受到人们的青睐,新兴的生态博物馆方兴未艾,打破博物馆围墙走向自然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追求的重要目标。
当代博物馆出现的上述四种发展趋势使博物馆当代形象呈现五彩缤纷的多样化趋势,成为纷繁庞杂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博物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三职能概念已经不够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概括。
博物馆的外向化进程
从社会视角来看,当代博物馆正在进入一个外向化的发展进程。过去的博物馆是内向的,三职能是在馆内运转的,是在内部自我完善的,当代博物馆突破了封闭的内部循环机制,走向外部形成大循环。博物馆教育加强了社会横向联合,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终身教育场所。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一起形成国家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与旅游加强横向联合,形成共生共进关系,博物馆成为国家无烟工业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与环境保护加强了横向联合。环保也是70年代后新兴的世界性事业,它与博物馆的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密切相通。博物馆也成了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伙伴。博物馆与科学研究机构、教学机构、各类事业、企业的横向联合,与各项文化事业的横向联合等都冲出了博物馆的院墙,更深地走入社会,更深地与外部世界结合。
对观众的研究是当代博物馆外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竞争迫使博物馆从等观众变为争取观众,千方百计吸引观众。这就需要开展对观众的研究,博物馆的注意力已经从对自身转向对观众。文化竞争越激烈对观众的研究越强化,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观众蔚然成风。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当代博物馆中,争取观众、服务观众的意识渗透到博物馆内部各业务之中。
西方国家存在着文化市场,博物馆为了免税虽然标榜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它的经济来源依靠竞争,因此实际上进入了文化市场,适应市场规律的机制,这就推动了西方的博物馆经济学、管理经营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博物馆面临着文化竞争这是肯定的,但并不等于博物馆已进入文化市场。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事业并不完全受市场机制的支配。博物馆经费由国家拨款,业务由国家领导或指导,票房价值并不决定博物馆的命运,因此经济观点在社会主义博物馆中并没有被认为那么重要。虽然经济还不是社会主义博物馆竞争的杠杆,但竞争意识已开始引入社会主义博物馆,这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竞争中争取观众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的努力的方向。在组织观众方面,在讲解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的群众工作不要采取虚无主义态度。
研究观众是当代博物馆外化的重要内容,这就把博物馆的观众工作推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来,观众工作的好坏将会关系到博物馆的命运。在博物馆发展的外化过程中,能否重视外化前沿的观众工作,将是衡量博物馆领导是否具有现代意识的试金石。
总起来说,当代博物馆正处于发展之中,它已经突破了博物馆的三大基本职能,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还在向多方面开拓。作为文化现象,博物馆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的博物馆现象,当代博物馆的形象正在塑造之中。当代博物馆形态不是完成式而是处于进行式之中。从文化视角看,我们还不能肯定地说它是四职能或五职能,只能说它是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从社会视角来看,博物馆还在变异之中,正在从内向发展转为外向发展。它已经走完了从秘藏到上层开放到社会开放的历史进程,进入博物馆整体外化的新阶段。博物馆将更深地植入社会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将发挥出更广泛更巨大的博物馆作用。
《中国博物馆》1988年1期 (根据1987年10月在湖南板仓授课的讲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