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藏品、收藏家和博物馆 ——世界博物馆发展纵览

所属图书:  博物馆学概论

藏品、收藏家和博物馆
——世界博物馆发展纵览

(英)杰弗里·刘易斯  著    苑克健  译

       如果我们把博物馆一词用来意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的机构的话,那么,博物馆现象从产生到现在没有多长时间。然而,博物馆这一词的由来与古典时代的风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古希腊人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凝思的地方、哲学研究机构或缪斯神庙。而在古罗马人眼里,博物馆只是探讨哲学问题的地方。直到15世纪,人们才将博物馆一词与描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藏品联系起来。之后,博物馆又被赋予综合性和百科知识性等新内涵。不过,自18世纪末以来,人们通常把博物馆看成为保存和展示历史与自然实物的场所。

       博物馆一词与缪斯神庙和凝视沉思之间的传统联系,以及博物馆只注重“高档次”艺术品和异国文物的搜集、保存、展示而忽视本民族具有代表性文化遗存的收藏与陈列之倾向,对公众认知和理解博物馆及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很大。然而,今日博物馆已不再仅仅停留于保持古典时代后期的一些传统,似乎成为人类固有的那种包含向别人传递信息欲望在内的好奇心和获取心的一种反映。同时,博物馆试图还尽力满足当今社会的各种需求。人们收集物品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时代墓穴的随葬器物中寻找和发现它们。因为随葬物品是史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借助另一种媒介进行信息交流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朔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可以从旧石器晚期的洞穴中和雕刻艺术品身上窥见到这种现象。后来,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公元前300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座国家档案库——埃卜拉档案库。当这种文献收藏表明人类对记录与传播历史具有强烈的欲望和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充满浓郁好奇心的时候,建立博物馆的呼声也就随之高涨。博物馆信息交流要建立在原始资料的藏品基础上,而非第二手资料。因此,当我们探究博物馆概念最早起源的时候,首先要对早期建立博物馆的动机和博物馆的性质有所了解。关于这方面的史料很少,大概直到欧洲中世纪时,人们才开始对此有了比较系统的记载。

      人类利用历史资料来传递信息的最早记录可以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那时,用拉尔萨(Larsa)文撰写的早期铭文,虽然是复制品,已被美索不达米亚城的学校广泛使用。这种考证历史遗物的风尚在巴比伦帝国时代也很流行。当然,到了公元前6世纪,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和那布尼德斯除了收藏古董外,还在他们居住的城市“迦勒底”乌耳进行墓穴挖掘与文物修复。不过,学校博物馆的创造似乎应该归功于那布尼德斯的女儿恩·尼加尔迪·南娜。当沃利在乌耳一座寺庙进行考古挖掘时,他发现了一些与少年学校有关的见证物,并在两间相连的屋舍里挖掘出大量与当时相距1600多年以前的古物。特别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发现了一件看似博物馆说明牌的东西,另外,还有公元前19世纪阿马尔·苏娜的砖刻铭文复制件。上面提到的说明牌所描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复制件的一些内容。阿马尔·苏娜的砖刻铭文是该寺庙100年前发现的。当时,文牒书写此铭文主要是为了满足观看者的好奇心。

      古典时代收藏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希门运用他所收集的自然史藏品从事教学活动是早期人们通过历史遗物发展教育和传授知识的另一例证。公元前290年左右,由托勒密·索托在亚历山大创建的著名博物馆应归功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因为当时一位名叫德米雷斯·帕勒雷斯的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参与了该馆的筹建。

     关于上面谈到的亚历山大城博物馆拥有一些实物藏品,并同植物园和动物园密切相关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这不是我们所要讲的重点。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亚历山大城博物馆是一个专门从事哲学研究的机构,文人学院和一座拥有大型图书馆与供国家资助培养的哲学家们发展研究所需各种设施的新型大学。像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当时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还不能与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博物馆相提并论。

     关于人们早期收藏和保存艺术品之现象,我们还可以从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米诺恩神庙中找到一些有关踪迹。在古希腊,许多艺术藏品最初都是人们贡奉某一神祖的祭祀品,并且,只要花一小点钱便可观赏。这些奉献物不仅表达了信徒或晚辈的虔诚之心,同时,还可以满足一些旅游者的需求。当时人们在管理这些祭奉物方面所采取的方法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详细分类编目;积极采纳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证藏品不受损坏;一部分物品裸置公开陈列,另一部分放在柜子里展示等。公元前5世纪,雅典卫城的绘画陈列馆开始收藏和展示不同流派艺术家的代表作。这些绘画杰作都配有防护装置。然而,希腊贵族们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收藏这一时尚大概始于希腊文化时代。

      公元前2世纪,希腊帝国衰败时,罗马征服者把大批艺术珍品作为战利品运走,然后,陈放于罗马人自己的宙宇中,其中一部分为后来私人收藏奠定了基础。的确,一时间,罗马人对文物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了古物交易和对希腊艺术杰作的大规模复制。罗马皇帝哈德里安在其位于蒂沃利、面积为7平方英里的别墅里,营建了一批风格式样与他外出巡视时所看见的一样的房屋建筑。从而,构成了后来露天博物馆的雏形。在绘画收藏方面,罗马人还修建了许多美术画廊。

      罗马寺院收藏的物品远远不只所展出的那些。另外,还陈列有很多罕见的、充满诱人魔力的稀世珍品。这些珍品大都由旅行家或军人从世界各地弄来的。比如:在位于希拉伯里斯的一座叙利亚女神庙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印度的珠宝、蛇的颌骨和象牙等物。座落于罗马城的赫尔克里斯大力神庙藏有许多珍贵的兽皮。迦太基藏品中含有很多名贵植物、外国武器和陈旧的长笛等。

     关于词源问题我们可以暂且不去探究,但必须要弄清是不是古罗马时代人们对艺术品的重视导致了我们现代所看到的博物馆的形式。当然,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公开举办艺术藏品和稀世珍宝展览,以及贵族阶层为了享乐而进行的艺术品收藏活动都对博物馆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继凯撒将自己的藏品贡献给寺院之后,一直认为最好的艺术品应该属于人民的阿格里帕也将自己的藏品向社会开放。可是,当时几乎没有人赞同阿格里帕的做法,也缺乏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和保存这些藏品,只有藏品所有者对此负责。正像贝金1967年所讲的那样:“尽管当时罗马还没有博物馆,然而,整个罗马城就是一座博物馆。”

      早期伊斯兰收藏

      公元6世纪,随着伊斯兰国家的崛起和后来伊斯兰文化在西起南地中海东至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迅速传播,一大批三维空间、立体造型艺术品逐渐问世。关于这一时期人类收藏活动的文献记载很多,但是,还都未形成博物馆概念,主要还是出于宗教信仰或祭奠穆斯林死难者。这方面可举的例子很多,最突出的是位于伊朗东北部麦什德处保存下来的18世纪回教祭司雷泽的遗体。那时人们朝圣时贡奉的礼品被视为圣物,现在大都存放于该墓地附近的博物馆里。驱动人们对文化遗物进行收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l-wagf思想,即将文化遗物奉献出来,使之永远地为社会和宗教服务。后来,是穆罕默德把这一想法上升为理性概念。也正因如此,才使许多藏品得以保存下来。其中有不少已充实进今天的博物馆藏品中。

      除此,博物馆藏品还有很多是来自战利品。比如:据记载,8世纪中期,乌梅亚德斯被打败后,阿巴斯王朝的教主与王子把从战争中缴获来的丝织品、武器和玻璃器皿作为他们的战利品,集中收藏。埃及法蒂玛(990—1160年)王朝的统治者们于11世纪在开罗创办了一所文学院,同时,还从事文物收藏,井把他们搜集的物品存放于一些宫殿中,供他们的教主和王子享乐。不过,这些珍贵文物在该王朝末年时,全部被毁。

      早期东方收藏

      中国人从古代起就具有收藏古物和借鉴历史之特点。考古学家在河南进行挖掘时,曾发现了许多商代珍贵的金器和青铜制品。在古代中国,收藏几乎是达官贵人的特权。到了封建王朝,又成为各朝代皇帝的特有活动。皇帝常常是一些书法家和画家的保护人与赞助者。例如:汉武帝把大量绘画和书法作品集中存放于帝室中。这一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很长时间。

      日本人亦是如此,也具有崇尚本民族历史和杰出人物的传统。许多原来由封建贵族搜集的藏品后都被存放于寺院中。例如:圣武天皇的遗孀曾将自己珍藏的一批文物捐奉给位于奈良的托代基寺庙。该寺庙为此专门建了一建筑存放之。此建筑及圣武天皇遗孀捐赠的珍品至今保存完好无损。

      中世纪欧洲

      公元5—6世纪,罗马文明在西欧的衰落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艺术藏品展示的兴趣和欣赏水平,而且也使罗马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机构遭到了毁灭性的冲击。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经济与社会的独立自主。由原始经济支配下的社会一般比较容易从辟邪物那里获得满足。其统治家族也往往易于从可信赖的珍贵的金属器物和石质物品中得到一种快慰。但是,如果我们做进一步考察的话,便会发现导致罗马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基督教的传入和普及。对于那些受奥古斯丁教义影响的人们来说,收藏古代与非基督教有关的器物往往是不能接受的。然而,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王侯家族的兴起,二者纷纷为自己的需要收集藏品,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基督教会与王侯家族的这种收藏活动是整个中世纪欧洲文物藏品的主要来源。

      基督教会搜集的一些藏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中很多被公众视为珍品,并为欧洲各国教堂广为复制。由于这些藏品被冠以具有神奇疗效之特征,所以,成为教徒们朝拜的主要对象,馈赠礼物。因当时基督教会的影响很大,故此,教会掌握的藏品也就迅速增加。有时,教会还与统治家族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公元9世纪初,查理曼大帝将原存放在艾克斯·拉教堂的绝大部分艺术珍品分藏于24个寺院中。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君主也要求教会拿出部分珍宝用以支付战争所需费用和其他方面国家开支。由于宗教和非宗教收藏都是出于一定文化目的,所以,无疑它们也将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到了12世纪,欧洲逐渐趋于稳定。有关这一时期的私人收藏和人们对古罗马名胜古迹的朝拜等方面的记载很多。当时意大利威尼斯在地中海一带拥有海上霸主地位,其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程度是别国或地区无法相比的。那时,威尼斯在贸易往来方面一般保持严格的中立地位。但到了13世纪初,威尼斯人加入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尼禄的青铜马以及其他一些珍贵文物带回威尼斯,用来装饰圣·马克大教堂。拉丁系民族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致使曾繁荣昌盛了500多年的拜占廷文化渐渐衰落。

      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特雷维索的一位私人收藏家购买了一间古物陈列室。这表明人们对古代物质文化与新知识开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15世纪,私人艺术藏品逐渐增多,特别是佛罗伦萨大资产阶级家族建立的私人藏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由科西莫·梅迪契(1389—1464年)集中起来的,后由该家族成员不断发展的私人藏品。到了梅迪契孙子劳伦左的时候,其藏品范围已经扩大到图书、凹雕、名贵石器、奖章、挂毯、拜占廷时代的硬币和佛兰芒人及其他的当代绘画与雕刻作品等。有些藏品的售价,如:独角兽的兽角,高达6000佛罗林(译注:1252年佛罗伦萨铸造的金币)。为了保管这些藏品,除了官殿以外,梅迪契家族成员还专门修建了一些场所。此后,梅迪契藏品继续扩充。1743年,梅迪契家族成员将这些藏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其条件是在佛罗伦萨继续保持这批藏品,对托斯卡纳(译注:意大利中西部地区)人和其他民族开放。

      除上所述,15世纪时,意大利还有许多其他由统治者与富人搜集的藏品。这些藏品多数对社会公众开放,通常只需付一点儿钱便可参观。由于这些藏品闻名遐迩,因此,常被列入当时的旅游指南手册,如今天还在不断增加的梵蒂冈藏品就是其中之一。其间,意大利的古董和艺术品交易也甚为活跃。1534年,罗马教皇曾试图禁止这一出口贸易,但未能奏效。不过,藏品的建立不局限于意大利。法国亦是如此。在法国,皇家藏品存放于枫丹白露。另外,由商人和探险家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些稀世珍品也都存放于该地。

      在中欧,巴伐利亚公爵威尔姆四世和阿尔布雷克特五世都在慕尼黑建立了自己的藏品。阿尔布雷克特还于1563年至1567年间,建造了一座专门收藏绘画作品的美术画廊,即今天的Mint。它可能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阿尔布雷克特还于1569年至1571年在慕尼黑王宫(Residenz)营建了一座长拱顶式古物陈列馆,向世人展出他所搜集的古代藏品。萨比欧奈塔公爵维斯帕西诺·甘泽加于1580年至1584年间,修建了一座类似的古物陈列馆,作为位于意大利曼托瓦附近的加迪诺俱乐部的附属建筑,陈放他所搜集的罗马藏品。在奥地利国斯布鲁克附近的安布拉斯城堡中,蒂罗尔人费迪南德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藏品,其中有两幅中国明代绘画、德国机械钟和贝宁的象牙勺等。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们重视实验与观察,故出现了科学类藏品。16世纪,自然史实物的收藏在意大利尤为普遍,仅记录在册的自然史藏品就达250余件。位于帕德瓦(Padua)的卢卡·吉尼(Luca Ghini,1490—1556年)植物标本室,恐怕是历史上专为科学目的而修建的世界上第一座植物标本室。

      康拉·冯·格斯纳(1516—1565年)也收藏了不少无价珍宝。他创建的动物标本室是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自然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动物标本室中的藏品大都为另一著名自然史学家费利克斯·普拉特(1536—1614年)征集而来的。费利克斯·普拉特的部分藏品现存放于瑞士巴塞尔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尤利斯·阿德罗万迪(1527—1603年)最初为其编纂的自然史百科全书而收藏的大批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于1743年成为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主要藏品。16世纪时,欧洲人对通过探险和贸易活动获取具有强烈异国特色的自然史标本的兴趣极浓。不过,他们也未因此而忽视对本地区动植物标本的采集。

      根据史料记载,“博物馆”一词最初是用来形容伟人劳伦左时代梅迪契家族的藏品。16世纪以后,人们使用更多的则是“美术馆”(Gallery),即:陈列绘画和雕塑品的场所,和后来的“陈列室”(Cabinet),即:展示稀世珍品或陈放装饰艺术品的地方。上述两词通用于英文和法文。德文则用“Kabinett”一词表示陈列室,如:Naturalienkabinett意为自然科学藏品陈列室。

      16世纪时,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表现不仅仅局限于昔日海上霸权平衡态势的改变。热那亚和威尼斯两港是整个中世纪欧洲连结非洲和东方与欧洲中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因此,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影响波及了整个欧洲。热那亚和威尼斯一度成为当时古物、古典艺术品和外国珍宝的交易中心。

      后来,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等国横渡大洋探险活动的兴起以及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建立,原来以热那亚和威尼斯港为中心的格局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藏品,如哥本哈根的奥拉夫·沃姆(Olaf Worm,1588—1654年)的个人藏品和伯纳德斯·帕卢达里斯(1550—1633年)的私人藏品。它们都以珍品室的形式对公众开放。最后,这些私人藏品大都成为公共博物馆藏品的一部分。瑞典国王格斯道佛二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非常重视外国文物的搜集。当她统率的军队占领布拉格时,她下令将鲁道夫二世的大量珍贵藏品运抵斯德哥尔摩。1654年,在她退位离开瑞典时,除了随身带走一些艺术珍品外,留下了大量荷兰与德国的绘画藏品。这些保存下来的绘画藏品为在斯德哥尔摩建立国家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启蒙运动

      到了17世纪,人们开始将系统和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类和大自然的认识活动中。早在16世纪,哥白尼就为天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弗朗西斯·培根提出建立归纳经验论和对有用知识进行归纳分类,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则寻求用数学方法使宗教与科学理性化。另外,许多藏品已不再仅仅是一些猎奇物品的聚合,而是被置于良好的分类和编录系统之中。早在1565年,一位名叫撒姆尔·万·奎伊克伯格的佛兰德医生就曾著文谈道:“理想的藏品应该是有系统地反映宇宙间万事万物。”他的这一观点无疑对后来英格兰特拉德斯肯特家族有计划地进行收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到1727年,一些有关这一思想带有指南性并向业余收藏家的刊物陆续出版。例如:莱比锡出版的由卡斯珀F.尼克尔撰写的《实用博物馆学》(Museographia)就是其中之一。该书论述了藏品分类、藏品保管和藏品来源等问题。1735年和1736年,斯堪的那维亚人林奈和汤姆森分别就自然史藏品和古物藏品的现代分类入门,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上述这些基础理论来源于收藏实践。它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和远古社会,对藏品实现有条不紊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奈的一些主要藏品现存放于伦敦的“林奈协会”。而汤姆森的藏品大都为丹麦国立古物博物馆所藏。他是该馆第一任馆长。

      这一时期还成立了许多学会,其中不少还建立了自己的藏品。如:1650年,梅迪契家族在佛罗伦萨创立的“实验学会”(Accadenia del Cimento)。当时,类似这样的学会在意大利不只此一家。像1726年成立的“埃特鲁斯坎学会”(Etruscan Academy),除组织考古发掘外,还建立了自己的公共美术画廊,向社会展示其搜集的出土文物和艺术藏品。1778年,由于皮特尔·泰勒·万·德·赫斯特的慷慨捐助,一座反映自然发展史的陈列馆在荷兰哈勒姆落成。此后,随着自然物质收藏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自然科学。正因如此,才使今天的泰勒博物馆拥有一大批18世纪发明的著名科学仪器。毋庸讳言,埃特鲁斯坎学会和位于佛罗伦萨的实验学会成为当时其会员从事科学实验的中心。许多其他欧洲国家也都建立了类似的学会或团体。它们蒐集的藏品主要是用来为其会员服务。不过,后来这些藏品大都成为公共博物馆藏品,为公共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一批公共博物馆

      藏品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藏品的利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社会潮流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人们常把一个法人团体开始有意识地为造福于公众和社会而进行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征集与收藏视为博物馆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线和向当代博物馆发展迈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威尼斯学会”(The Venetian Repullic)大概是最早接收格里马尼家族于1523年和1583年两次捐赠藏品的社团之一。这些藏品为今日威尼斯考古博物馆奠定了基础。16世纪,由于改革运动,致使瑞士的许多绘画藏品、古代器物和名人手迹被市政当局接管。之后,市政当局利用这些藏品,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了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位于苏黎士的瑞士国家博物馆和位于伯尔尼的历史博物馆。另一瑞士城市巴塞尔于1662年购买了阿莫尔巴克的珍贵藏品,从而,防止了这批珍贵藏品流入它国。1671年市政当局将这些藏品陈列于巴塞尔大学新建图书馆一建筑中,向社会开放。1694年,法国贝桑松圣·文森特修道院院长把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图书、绘画和各种徽章赠送给该修道院,从而,创立了法国第一家专为公益服务的博物馆。在英格兰,第一个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是位于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该馆建立于1683年。此后,不列颠博物馆于1759年相继落成。

      法国公共博物馆形成的比较晚一些。卢浮宫是首都巴黎出现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于1793年正式向社会开放。其藏品大都来自皇室家族。在这之前的50多年里,法国人一直对禁固这些藏品议论纷纷,表示不满。为了缓解和平息公众的不满情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0年在卢森堡宫向社会展出了100多幅皇家绘画藏品。然而,不满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息。1765年,当狭德洛出版由他编纂的《百科全书》第九卷时,他把在卢浮宫建一国家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和方案写进此书。

      事实上,把卢浮宫内的“大画廊”(Grande Galerie)辟为博物馆的建议此时已在酝酿之中。1784年,一位文物保管人员被任命负责此项建议的具体筹备工作。结果并非是人们原来预想中的皇家藏品博物馆,而是建立在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后被收为国有藏品基础上的博物馆。因此,根据翌年官方颁布的有关法令,一座具有真正博物馆特征的公共博物馆——中央美术博物馆在巴黎建成,并于同年8月向世人开放。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所以,每天只能开放很短时间。直到1801年,各方面才逐步走入正轨,实行全天开放。但是,在这当中,博物馆的藏品迅速增加。当拿破仑率兵出征欧洲时,国民议会曾指示他要设想攫取一些艺术品回来。结果,大批掠夺来的藏品被源源不断地送进卢浮宫。从1803年起,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里,卢浮宫曾一度被称为拿破仑博物馆。这决非偶然之事。毫无疑问,其间,卢浮宫拥有当时欧洲最精美和最珍贵的艺术藏品。依照1815年维也纳大会的有关决议,拿破仑在战争中掠夺来的许多藏品被分别退还原物主。此次归还是历史上文物归还的最早例证。

      18世纪末和16世纪初,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也先后向社会开放了一批藏品。这当中有不少是由于皇室家族的支持而非社会的捐赠。例如:1784年左右建成的位于维也纳的斯克罗斯·贝尔维德美术馆,就是约瑟夫二世将部分皇家搜集的绘画藏品向社会开放,服务于公众之愿望的直接体现。负责该馆藏品的克雷蒂安·德·米切尔是按画派对其藏品进行分类管理的。他认为,像斯克罗斯·贝尔维德美术馆搜集的这类公共藏品,应该主要服务于自己的教育宗旨而非享乐。虽然当时人们对他的这一主张存有争议,但它却标志着人们在有系统地展示绘画作品,使公众从中受益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那时,斯克罗斯·贝尔维德美术馆每星期对外开放三天。

      从17世纪起,西班牙人便可以通过事先申请的方式参观艾斯克里尔皇宫(Escoria Palace)的藏品。这种参观办法一直沿续至查理三世继位之前。

      1774年查理三世执政后,他把自己原来收藏的部分艺术品和自然史藏品集中存放于重新修建的高依奈荷宫(Goyenecho Palace)其目的是想把此宫变成圣·费迪南皇家美术学院的基地,然后,在此建立一科学院。可是,到了1785年,查理三世国王却下令为创办自然科学博物馆修一新建筑。该建筑工程历时大约20年左右。因西班牙独立战争的影响,致使最初建筑设计方案被推迟到1808年才得以实现。篡位者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曾提出在布那维斯塔宫(Buenavista Palace)建立一公共绘画博物馆。另外,他还计划将50幅绘画作品运往位于巴黎的拿破仑博物馆。实际上,只有后面这一计划真正得以付诸实施。不过,上面提到的新博物馆建筑在战乱中曾被征用并遭破坏。1818年,重新恢复王位的费迪南德七世下令对该建筑进行修茸,为将来陈列部分皇家绘画藏品做准备,同样,普拉多博物馆最后也于1819年11月19日对马德里公众开放。普拉多博物馆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美术馆之一。据有关记载,该馆在其创建初期,也曾陈列过一些自然标本。1868年革命之后,该馆藏品全部归为国家所有。从1870年起,这些藏品由国家管理。

      荷兰是曾被法国人占领过的另一欧洲国家。在荷兰,除了皇室贵族具有古物收藏传统外,一些官方机构,尤其是市政当局亦是如此。尽管这样,仍有一些艺术珍品遭掠夺并作为战利品被运抵巴黎。也许是由于上述情况的间接影响所致,荷兰人开始酝酿建立国家美术博物馆,珍藏哈雷姆地区保存下来的一些绘画藏品。后这些藏品被转移到赫伊斯·登·博施,于1800年对外开放。观众只需付一点钱便可由解说员带领参观。但是,该馆没有存在多久,便被路易·波拿巴于1808年迁至阿姆斯特丹,改为 the Koninklijk博物馆。当时,阿姆斯特丹市政当局租借给该馆一些绘画藏品。1815年,该馆又改名为荷兰国立博物馆,即:阿姆斯特丹王室博物馆。由于当时王室博物馆的库屋和展厅面积极为有限,致使一些现代绘画藏品被移存到哈雷姆。目前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王室博物馆建筑是1885年落成的。它是专供博物馆使用而修建的,其间,该馆藏品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

      由于法国过去掠夺来的皇家艺术品归还给了柏林,然后,又在林登学院公开展出,从而,促进了由威廉三世提议修建的国立美术馆旧馆(Altes Museum)的落成。同时,还在德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绘画藏品征集运动,以弥补皇家藏品的不足。不过,国立美术馆旧馆直到1830年才正式对外开放。它是由施普雷和库布菲尔格雷本两河形成的半岛上形成的第一座博物馆建筑。国立美术馆新馆址由一座桥与之相连,该岛后以博物馆岛而著称。此后,又有一些博物馆作为文艺复兴传统的综合体现,先后在此问世。如:凯泽·弗雷德里克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培格曼博物馆和沃德拉西蒂斯博物馆。

      虽然早期欧洲博物馆大都是以当时现有的藏品为基础创建形成的,其馆舍多半是由为其他目的兴修的一些建筑改造而来的。但是,柏林博物馆的发展却与众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一明确规划进行的。国立美术馆旧馆事实上是由一些艺术历史学家们共同构想而成的,之后,由其中一位具体负责。它与英国和法国的博物馆不同。在英国和法国,艺术家们似乎被认为只能领导他们的艺术博物馆。正像国立美术馆旧馆筹委会主席威尔海姆·冯·赫尔伯德1830年向国王汇报时所说的那样:“我们这里的皇家美术馆与其他美术馆不同,它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并按一定的体系划分,向人们展现从古至今形象化的艺术史。”位于杜塞尔多夫和维也纳的美术馆分别于1756年和1784年效仿上述手法,改进自己的陈列。

      1836年向社会开放的古代绘画陈列馆,其藏品也是按年代展示的。正如建筑师利奥·冯·克伦茨所说:“美术馆应着眼于全民族而非仅仅一些少数喜欢表现个性的艺术家。”建筑设计师通常要求博物馆建筑应该位于一个开阔的空间;防火、防尘和防震;室内展厅可以单独使用;采用天窗或朝北窗子照明;配有适当的温度调节装置,以保证绘画藏品不受损坏和观众参观时有一个舒适的环境。

      最后一个向社会开放的著名皇室藏品是俄国沙皇藏品。该藏品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建立时间相对较短,只用了150多年;二是艺术藏品大都是俄国人之作。其中还包括英国罗伯特·沃波尔爵士收藏的艺术品。这批艺术品是沃波尔爵士的后裔于1778年以30 000英镑的价格卖给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的。1812年,沙皇藏品曾为拿破仑索取的主要对象。一部分沙皇藏品被运往巴黎,但次年又都退还。由于藏品数量逐年增多,沙皇决定将一部分从冬宫(即今日的列宁格勒博物馆)迁移到毗邻的一座修道院里。冬宫失火以后,原慕尼黑古代绘画陈列馆的设计者利奥·冯·克伦茨受托为冬宫设计一座新的毗邻建筑,存放沙皇藏品。后来人们称之为“新修道院”。1852年,尼古拉一世将此建筑和皇室藏品向公众开放。人们凭票入场参观,并规定观众前来参观时必须穿军装或燕尾服。1860年以后,此规定被废除。尽管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该馆一直为皇家管辖,然而,它已具备公共博物馆的特征和作用。

      19世纪初期,欧洲人开始认识到博物馆在增强民族意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许多人看来,博物馆是保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最理想的机构。1802年创建位于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就是通过社会自愿交纳税金这一方式集资兴建起来的。该馆主要表现的是一些反映匈牙利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内容。1818年,布拉格民族主义的复兴导致了一座以弘扬和研究捷克与斯洛伐克民族文化特征为宗旨的博物馆的诞生。丹麦政府为了响应国内百姓有关征集和保存本民族早期文化生活遗物的呼声,于1819年在哥本哈根建立了国家古物博物馆。瑞典虽然从17世纪起就开始搜集民族文化遗物,但始终没有对社会开放。直到1847年国家历史博物馆在斯德哥尔摩正式建立,这些文物藏品才与公众见面。

      欧洲之外博物馆发展

      公共博物馆概念,正像我前面所讲的,最早产生于欧洲。后来,随着贸易交往和殖民地的建立,这一思想被传入到世界其他各地。就英国来说,目前尚未找到任何史料记载能够证明英国在各殖民地的博物馆是受当时政府旨意而兴建的。相反,大都为那些在殖民地的英国人自己创办的。其结果是殖民地博物馆的发展同英国本土博物馆的发展一样,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美洲大陆

      据记载,欧洲之外最早一家博物馆诞生在位于美洲的英属殖民地。1773年,南卡罗来那州查尔斯顿图书馆学会(Charleston Library Society)宣布,该学会准备蒐集和建立自然史藏品,其中包括动物标本、各类蔬菜和矿物标本等。目的是想展示该州农业和医药产品在实用和经贸方面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物馆,虽然其活动曾因独立战争一度被中断过,直到1785年才开始渐渐恢复,但它却反映了美国早期博物馆发展的两个主要特征,即强调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和地方的创造与发明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美国18世纪兴建的另一座博物馆是位于费城的皮尔先生博物馆。该馆座落于皮尔先生的寓所,于1785年正式接待观众。它的创办思想与欧洲博物馆非常相似,但又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即特别重视博物馆教育与娱乐功能的有机结合。因该馆发展得很快,原来馆舍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后来又迁入一座较大的建筑中。作为一家私人博物馆,它经历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盛衰与变迁。最后,于1821年变为一家联合实体,即费城博物馆公司(Philapelphia Museum Company)。当时,该公司闻名于大西洋两岸各国。1840年,英国市立博物馆创始人詹姆斯·西尔克·白金汉参观了该公司,并且在其撰写的名为《美国东西部各州》一书中详细描述和介绍了该公司的藏品。白金汉还负责在伦敦举办了一个费城博物馆中国文物藏品展。不过,费城博物馆日后逐渐衰落。1845年,该馆开始拍卖自己的藏品,此次拍卖前后持续了9年左右。

      美国国立博物馆是经历了很长一段酝酿时间后于1858年正式建立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的来源可以上溯到英国诺森伯兰郡首席公爵休·史密森与伊丽莎白·麦西的儿子詹姆斯·麦西·史密森的慷慨捐助。由于詹姆斯·史密森遗嘱的第一继承人过早去世,按詹姆斯·史密森后来遗嘱的要求,他的全部遗产将转往美国在华盛顿创办文化机构,定名为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以增进和传播知识。1838年,这笔价值总计为10多万英镑(约合5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被海运到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然而,美国上议院直到1846年才通过一项建立史密森学会的法案。该法案特别规定修建一座专门建筑,除存放和展出史密森藏品外,还可用来收藏隶属美国的所有艺术瑰宝和自然史藏品以及植物动物和矿物标本等。史密森藏品的陈列与存放,一般采取便于人们观赏和研究的最佳方式。其藏品的增加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既可以通过交换复制品的方式,也可以采纳捐助或其他方法进行。

      史密森学会第一任会长约瑟夫·亨利为该学会(包括其下属博物馆)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认为,史密森学会对人类不能孤立地去看待知识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这一方法论对史密森学会日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约瑟夫·亨利提出的把博物馆从史密森学会中分离出来的观点,曾遭到部分人的反对。然而,当斯潘塞·贝尔德于1850年被任命为藏品陈列室主任时,学会中的博物馆势力开始不断壮大,最后,垄断了整个史密森学会,尽管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一些官方人士继续坚持史密森学会不是博物馆的看法。

      在斯潘塞·贝尔德的领导下,美国国立博物馆于1858年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贝尔德最终接替了约瑟夫·亨利的会长职务。乔治·布朗·古德于1877年到史密森学会任会长助理。他曾当过美国国立博物馆下属分馆的名誉馆长,成为当时美国著名博物馆馆长之一。曾被人们形容为林荫大道上的“章鱼”的史密森联合体,如今已由11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国立历史与技术博物馆;国立太空宇宙博物馆;国立艺术画廊;弗里尔美术馆;国立肖像美术馆;非洲艺术博物馆;赫斯少恩博物馆(Hirshorn Museum);雕塑花园;动物园和阿那科斯蒂亚社区博物馆(Anacostia Neighbourhood Museum)。

     1842年创立于哈特福德的沃兹沃斯·阿西尼姆(Wadsworth Atheneum)博物馆,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家美术博物馆,187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相继落成。另一家著名博物馆——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于1869年建成,位于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为美国博物馆的发展开创了一重要先例。正因如此,一些市政当局同意为博物馆提供建筑及其维修服务,而藏品与业务人员则由托管会负责。

     美国历史类博物馆,尤其是名人故居博物馆之所以在各类博物馆中占有突出显赫的地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各地方历史学会努力工作的结果。1791年在波士顿创办的马萨诸塞州历史研究会就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1850年由纽约州买下的位于纽堡的原乔治·华盛顿司令部,后经修整,被辟为哈斯布朗克(Hasbronck)博物馆。这是美国最早一家历史故居类博物馆。第二家故居类博物馆是三年后由私人赞助建立的蒙特·弗农(Mount Vernon)博物馆。该馆座落于弗吉尼亚,也与乔治·华盛顿有关。上述两座博物馆都是建于国内动荡时期,故常被人们视为一种爱国之举。

     加拿大早期博物馆收藏活动起源于东部沿海各省。据史料记载,1822年前后,位于新斯科舍省的皮克顿学院已拥有一家博物馆,7年后,有人称皮克顿博物馆有加拿大最全的动物学藏品。皮克顿把许多地方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归功于技工讲习所运动。加拿大最早一家技工讲习所创办于1831年,座落在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35年后,皮克顿学院博物馆倒闭,其自然史藏品被移交给位于哈利法克斯的一座新建省立博物馆。

     蒙特利尔的收藏活动发展的也比较早。如:1824年意大利实业家创办的古物博物馆(Le Musée del Vecchio);1826年蒙特利尔自然历史学会建立的艺术藏品,该藏品的一部分后被移交给麦吉尔大学雷德帜思博物馆。另外,魁北克文学历史学会也拥有自己的藏品和博物馆。雕刻家兼镀金师皮尔·沙色于同年也在魁北克市开办了一家博物馆。1836年,魁北克政府将其藏品全部买下,创立了加拿大第一座公共博物馆。1854年,该馆毁于一场大火。

     加拿大国立博物馆是加拿大于1843年在蒙特利尔进行地质大调查的产物。虽然该馆于1880年被迁往渥太华,但它仍属地质大调查工作的一部分。直到1920年任命了一位博物馆馆长,该馆才真正独立出来。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与国立美术馆不同。后者是由皇家艺术学院于1880年兴建的,由咨询理事会负责管理。1951年,该理事会被托管董事会取代。根据1967年加拿大颁布的国立博物馆条例有关规定,加拿大国立博物馆要合理设置。目前,加拿大有四家国立博物馆是依照上述有关规定运营的。它们分别是:国立美术馆;国立人类博物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国立技术博物馆。上述条例是加拿大博物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与国家、省和地方博物馆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

      位于西部多伦多的安大略省立博物馆创建于1855年。该馆充满了浓郁的人类学特征。多伦多大学还搜集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藏品。不过,其中一些年代最悠久的藏品被1890年的一场大火所焚毁。1912年,上述两机构与维多利亚学院的一家博物馆联合组建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13年,多伦多美术馆正式建立,并向社会开放。安大略许多由历史学会创建的博物馆大都以表现加拿大的风土人情为主。这些博物馆大都是19世纪末建立起来的,然后,逐渐发展壮大。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和草原诸省的博物馆的问世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南美洲早期博物馆的出现也是殖民地影响的结果。位于里约热内卢的南美第一家博物馆就是在葡萄牙国王捐赠的一批绘画藏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馆于1815年正式对社会开放,现为巴西国立博物馆。另外一个早期建立的博物馆是座落在布谊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国家博物馆。该馆建立于1823年独立革命后不久。

      大洋洲

      澳大利亚文物收藏活动起源于1821年前后。当时澳大利亚哲学学会在悉尼建立了第一批藏品。尽管该学会只存在了1年,但它蒐集的这些藏品一直保存在殖民大臣办公室处。1826年,伦敦林奈学会特别会员和前名誉会长亚力山大·麦克利抵达悉尼,接管了这批藏品。他前往悉尼时还随身携带了一些珍贵的欧洲昆虫标本。1874年,麦克利后裔把这些昆虫标本捐赠给了悉尼大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悉尼大学麦克利博物馆。

      然而,19世纪初期藏品的交流通常是双向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总督曾经是英国泰恩河畔纽卡索文学和哲学学会会员,经常为该学会寄赠资料。另外,他还与伦敦的亨特里安(Hunterian)博物馆来往密切。一般认为,澳大利亚博物馆很可能是亚利山大·麦克利主持兴建的。当然,建馆倡议书是1827年呈交给殖民办公室的。不过,直到1829年,才正式任命一位动物学家来主管此项工作。澳大利亚博物馆最早座落于一临时建筑物中达25年之久。虽然新馆舍于1846年就破土动工修建,但一直到1857年才完工,然后,对外开放。1853年颁布的“澳大利亚博物馆托管法”(Australian Museum Trust Act)承认该馆在托管人监督下的法人地位。

      位于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建立得晚一些,直到1897年,才有一个基本陈列对观众开放。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作为墨尔本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建于1861年。但是,该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直没有自己的托管人和独立的馆址。现在的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峻工于1968年,之后对外开放。维多利亚国立博物馆创始于1854年,最初是一个独立的机构。1870年,该馆改名为维多利亚科学博物馆。至此,一个集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于一体的综合机构正式形成,受同一托管理事会领导。上述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是由英国直辖殖民地政府资助的国立文化机构。

      位于霍巴特北部的安堪泽(Ancanthe)博物馆的建筑馆大概是澳大利亚最早专为博物馆功能需要而修建的。它完工于1842年。安堪泽博物馆起初是一家私人博物馆,但后来与塔斯马尼亚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Tasmania)藏品合并,19世纪中叶建立的博物馆中还有位于布里斯班市的昆士兰博物馆(1855年建),佩思市的斯万河技术讲习所博物馆(1860年建)和阿德莱德博物馆(1861年建)。澳大利亚的一些主要美术馆大都建立于19世纪末。

     19世纪40年代末,新西兰在塔拉那基(Taranaki)创办的技术讲习所导致了人种学藏品的建立。这批藏品存在了大约半个世纪左右。然而,新西兰最早博物馆是1841年建立的纳尔逊省立博物馆。11年后,又在奥克兰建立了多米尼昂博物馆。1861年创办的耶稣教会博物馆(Christchurch Museum)于1875年关闭。在此之前,始终由省政府提供经费。位于惠灵顿的国立博物馆创建于1865年。它是由政府和新西兰地质学会联合投资兴办的。该馆的现在建筑峻工于1936年,也是由政府和惠灵顿地方部门集资修建的。除了国立博物馆外,1906年对外开放的国立美术馆也座落于此建筑中。

      亚洲

     亚洲大陆的最早博物馆也许要算孟加拉亚洲文会博物馆。虽然该馆的建立前后酝酿了18年,但最终落成并对外开放是在1814年。它最初位于加尔各答,其间,新增了不少地质和自然藏品。1875年,该馆全部藏品被迁移到由印度政府提供的一新建筑中,其所有权移交给托管人代理。除此,印度早期建立的博物馆还有位于孟买的印度威尔士亲王博物馆。

      日本政府于1871年制定了一项保护古代文物的法规。翌年,一座旨在促进工业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博物馆建成。该馆收集的藏品为东京国立博物馆和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于1877年开始接待观众。它非常注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并配有科普教学设备。

      1868年,徐家汇博物馆在中国上海落成。4年之后,又有一家博物馆在上海问世。上述两座博物馆面向的主要是外国观众。依据中国国家文物局掌握的历史资料,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向社会开放的第一家具有现代含义的博物馆。

      非洲

      无论是南部非洲还是北部非洲,其博物馆事业发展得都比较早。1825年,由“南非动物学先文”安德鲁·史密斯博士在好望角城创办的南非博物馆,是上述博物馆发展过程中最先创立的一个。在非洲北部,位于开罗的首家博物馆创立于1858年。那时,北非的大部分国家都受奥托曼帝国的控制。据记载,当时大批古代器物被从上述北非国家运往君士坦丁堡的博物馆。20世纪初期,北非还有一些博物馆相继落成。其中包括:津巴布韦布拉瓦约(Bulawayo)博物馆(1901年建)、索尔兹伯里博物馆(1902年建)和肯尼亚内罗毕博物馆(1909年建)。

      二十世纪

      20世纪初期,世界博物馆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业发达国家人口城市的流动,许多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建立一是靠地方政府资助,尤其是在欧洲;二是靠个人捐助或像美国由地方群众团体集资兴办。有些国家对博物馆实行的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管理体系,如法国和苏联。后者受列宁保护文化遗产、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其他一些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相对自由一些。

      另外,这期间还出现了不少新型博物馆。早年兴建的博物馆大都为百科全书式的,反映的都是当时的一些时优风貌。然而,现代建立的博物馆多为专业类博物馆,尤其是“民俗博物馆”的数量与日俱增。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构想最早起源于瑞典。1873年,阿特·黑泽利斯(Artur Hazelius)在斯德哥尔摩首创斯堪的那维亚民俗博物馆。但不久,他的活动范围便超出了博物馆建筑内可移动实物的收藏与展示,于1891年在斯堪森(SKansen)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露天博物馆。

      随着时代的前进,这种以保存和展示一个民族近期历史及其方方面面为目的的民俗陈列和露天博物馆,逐渐成为当代博物馆众多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有时,此类民俗和露天类博物馆常被用来为达到某一宣传目的而服务。这一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当时德国建立了2000多座乡土博物馆。当位于莫斯科新建的中央列宁博物馆对外开放时,新闻媒介报道说,该馆是“宣传列宁主义的新型强大武器”。

      相对而言,科学类博物馆起源比较早。18世纪末,荷兰皮特·泰勒博物馆(the Dutch Museum of pieter Teyler)和巴法黎国国立工艺博物馆就已开始搜集了一些科学仪器藏品。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普及与应用是19世纪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和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科学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的主题。这两个博物馆都从各自国家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中获得很多实物藏品。位于慕尼黑的多伊乔斯博物馆(Deutches Museum)自1925年从原临时馆址搬入现在建筑之后;加快了其科学技术普及的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技术革命日新月异。这不仅引起了公众对工业产品保存与展示的关心,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减轻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对社会冲击的关注。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崇尚古物风气日益流行和旅游事业迅速发展所致。位于英国比米什的北英格兰露天博物馆和伯明翰附近的铁桥露天博物馆(Ironbridge Museum)先后建立于1970年前后。它们是那一时期人们怀旧情趣的产物。法国亦是如此。1972年,位于第戎西南矿区的人类与工业博物馆也制定了一项同上述类似,不过更加强调地方社区参与的发展计划。1970年对外开放、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巴拉腊特的索夫林山金矿规划区和历史公园也是这一历史发展的产物。该规划区里展示的建筑大都为模仿和复原建筑。

      对历史环境进行现场保护,进而为博物馆所用已渐渐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恐怕又算是美国复原展出的18世纪弗吉尼亚首府——殖民威兼伯格。此项目始于1926年。还有一些与我们距离较近的例子,像苏联弗拉基米尔与苏兹多尔中世纪城堡的修复和非洲塞内加尔西岸戈里小岛上建筑的复原。

      然而,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起源绝不仅仅局限于欧洲。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也存在一种发展趋向,即注重加强博物馆与其所服务社区之间的合作与横向联系。1972年,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由拉美国家博物馆管理人员参加的一次会议上,代表们一致认为,博物馆是进行终身教育的一种媒介。通过这种传播手段,人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与现代科技和环境发展有关的一些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那些新近获得独立的国家也都非常注意评估博物馆的作用和博物馆在发展中国家所做的贡献。这一点在非洲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一国家从殖民者手中接管下来的一座博物馆,像欧洲有些博物馆那样,与库房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一种毫无生气的环境中,其展品的内在精华也就黯然失色。在尼日利亚,博物馆已成为保护民族遗产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为此,尼日利亚在全国建立起博物馆网。由于迁址复原陈列传统建筑难度较大,所以,人们在乔斯,模仿原始风格,修建了一组颇具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这就是今日的尼日利亚建筑博物馆。其他博物馆则修建了一些工场作坊以展示民族传统手工工艺,另外,还可以销售其产品。在位于首都尼亚美的尼日尔国家博物馆里,有两个手工工场作坊。一个是专业工匠作坊,另一个则为培训盲人和残疾人从事手工劳动,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而设的。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在博物馆小卖部中销售外,还出口到欧洲和北美等地。

      一些新独立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也都普遍重视博物馆作用的研究。有些国家还把对博物馆的系统研究上升为博物馆理论。捷克布尔诺市马萨耶克大学博物馆学系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在加拿大,人们曾把人口调查结果用来作为证实社会对博物馆作用之印象的依据。位于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的阿那科斯蒂亚街区博物馆是史密森学会的一个分馆。从它举办的有关当代社会问题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博物馆愈来愈注重把自己同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则通过认真研究来开发和改进其与观众交流的技艺。除此,在多伦多由安大略美术馆举办的题为“美术馆是否已被淘汰”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就眼下美术类博物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正像其中一位重点发言人所说的那样:“在一些人眼里,美术馆是美学荟萃和具有学术性的神圣殿堂。然而,在其他人看来,美术馆则是一个俱乐部和富人光顾、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交场所。在这样的机构里,艺术常被视为人工文化制品,很少被看作为说明和解释人类对社会的感知与视觉上对社会的认识的一种工具。”有些美术馆还在其他一些方面,特别是如何与别的艺术服务形式相结合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美术馆,虽然其建筑本身是独立的,但它却隶属一家艺术中心联合体。再如,位于巴黎的乔治·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集现代艺术画廊和反映其他文化活动的各专题陈列馆于一体。目前,临时展览计划和一些大美术馆推出的轰动社会的大众化陈列几乎成为寻求更加广泛观众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做法,正像贝金评论的那样,忽视了美术行家们的需求。

      从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国家统计数字来看,近年来,博物馆观众人数呈迅速增加趋势。例如:在美国,对1800余座博物馆所做的统计调查表明,早在70年代初期,上述这些博物馆每年吸引观众总计达3亿之多。而苏联仅国立博物馆年观众人数就超过1亿4千万。博物馆是一项公共事业。随着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博物馆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类报告很多。荷兰政府曾于1977年前后公布过一份“为制定新的博物馆方针而努力”的备忘录。新独立的国家往往采取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遗物,通常与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列入议事日程的文化活动,如果得不到专业人员和国内政府以及国际组织的理解与支持,是无法进行的。首先,人们是通过成立相应的专业学会(或协会)来使社会了解这些文化活动,例如:1889年创立的英国博物馆协会;1906年建立的美国博物馆协会,1919年召开的全俄博物馆大会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博物馆协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国际联盟,其宗旨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定。当时“国联”下面成立了一个知识合作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国际博物馆局(International Museum Office)就是在该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博物馆局不仅创办了《博学园》杂志,还出版了许多有关博物馆的书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局依然很活跃,没有因战争而停止自己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下属一个专门机构,成立于1946年。它的大多数会员国在其各自国家内都设有专门国家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国家委员会是由英国政府下设的海外发展署(Overseas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和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英国代表团负责管理和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文化遗产部(Divi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主管博物馆、纪念物和文化遗址方面的事务。该机构一直关心世界各国博物馆及其相关领域,认为国家间在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出版《博物馆》季刊杂志。随着越来越多新独立的国家成为其会员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解决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它先后通过了许多公约和建议,如:“严禁和防止文化遗物进出口与所有权转让”(1970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物”(1972年通过);“开展国际间文化遗址交流”(1976年通过)和“保护可移动文物藏品”(1978年通过)等。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积极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文物归还,特别是那些殖民占领期间或商业开发过程中运走的物品。它其中的五个会员国还在罗马发起成立了“国际文物研究、保存和修复中心”(ICCROM),负责业务培训与提供文物保护设备等。该中心会员来自70多个国家。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亦成立于1946年。它是一个非官方的专业机构。来自16个不同国家的代表们出席了1947年在墨西哥举行的首次临时大会。据报道,一年后,53个国家成立了国际博协国家委员会。其委员会会员最多的达15人。他们代表和反映本国博物馆界的切身利益。1974年,国际博协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变革。这次变革对原国际博协会员资格做了较大的改变,即:所有博物馆职员都可以参加国际博协各国家委员会,成为其正式会员。国际博协下面还设有一些专业委员会,负责举办各类专业问题研讨会,帮助起草和制定有关国际政策,国际博协作为一个非官方国际性博物馆组织,还承担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它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共建了一个文献资料中心。近年来,国际博协非常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计划项目的贯彻与实施。

      世界各地还有一些官方国际性组织关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如:1949年建立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理事会和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共体。英国是上述两组织成员国之一。1962年,欧洲理事会在其下面成立了文化协作委员会,从此,开始涉足与博物馆有关的一些事务和活动,例如制定“欧洲出土文物保护条例”;开展各种与博物馆研究有关的活动;每年为欧洲最佳博物馆评选和颂奖提供赞助。

      欧共体成立于1950年。它的最初宗旨是加强欧洲部分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1974年,根据欧洲议会通过的有关决议,欧共体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文化领域。它与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理事会联络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了方便展览与展品的运输,它还起草制定了一系列与简化海关手续和减免税收有关的办法和规定。另外,它还倡议在欧共体各成员国内的博物馆里开设“欧洲展室”,正像位于英国诺里奇的博物馆所做的那样,为弘扬欧洲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除此,欧共体还将部分用于地区开发方面的基金投向那些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博物馆发展项目,如:英国默西赛德郡博物馆和其他一些博物馆都曾得到过欧共体的资助。1978年,欧共体在其发表的一篇声明中说,它在文化方面采取的行动将重点致力于加强博物馆之间的相互交流。

      然而,由于80年代经济衰退的日益加剧,致使许多国家博物馆的工作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和束缚。目前,世界各国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类财政问题上,即:世界财富的分配不均。南北对话涉及博物馆方面的问题与其他方面一样多。从最近由国际博协就博物馆经费问题所做的一次调查结果来看,全世界26 700座博物馆的三分之二(保守估计)位于工业发达国家。在非洲,平均每13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在欧洲,其比例为1:43 000。

      正像调查结果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急需找到一些新的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博物馆所面临的经费问题。但是,潜在的投资者或机构不仅应该认真考虑博物馆与人口之间的比例,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诸如人口的分布、文化遗产的多寡和成人识字率的高低等因素。

     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许多国家博物馆都在经历着一场推进“民主化”的进程。目前,对这一民主化进程的强调逐渐扩大到国际领域,例如: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资助非工业化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和寻求保证这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必要的文物归还,使其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文化政策方面的世界大会。会后发表了“墨西哥城宣言。”该《宣告》第18段这样写道:“文化产生于整个人类社会,所以,它应该回归于社会。无论是文化创造还是文化享受都不应成为少数富贵者的特权。文化民主是建立于个人与社会在创造文化产品、决策文化生活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享受等方面最大可能的参与基础之上。

      每一个国家可能对这一主张的解释方式不同,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即:文化事业及其所包含的博物馆是当今国家与世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博物馆》1993年第1期 (节译自英国博物馆协会1984年出版的《博物馆管理人员手册》第一部分P7—26)  

 

 

阅读1971
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指定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FKQ6GPG8YH
藏品、收藏家和博物馆 ——世界博物馆发展纵览
PK6UFUDYH
博物馆学概论